很多人认为脱贫只是给钱的问题,毕竟贫困的根本原因似乎就是“没钱”。但事实却远比想象的复杂,光给钱反而有时会弄巧成拙。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对非洲的援助,尽管援助资金从几亿美元增长到上千亿美元,但非洲的贫困率不仅没下降,反而暴涨,从11%上升到了38%。援助增加了120倍,但收入差距却从五倍扩大到13倍,真的是“反转”的故事。
回顾历史,最经典的扶贫援助案例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四年内,美国向战后西欧提供了130亿美元援助,结果西欧的GDP增长了35%。这一成功让大家相信,贫困的根源就是缺乏资金,只要给钱就能解决问题。于是,“给钱”成了很多人眼中的解决方案。
理论上,非洲的情况比当时的战后欧洲更有优势。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较年轻的人口和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条件,按理说,给了钱后,经济应该会飞速增长。然而,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1960年代,非洲每年得到大约5亿美元的援助,到1990年代援助金额激增到200亿美元,2010年更是突破了500亿美元。每个非洲人平均获得300美元的援助,超过了贫困线,按常理推算,这样的援助应该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事实是,援助反而成了“噩梦加速器”。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钱的来源改变了政府的责任感。援助资金成为了很多非洲国家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意味着政府不再依赖税收和民众的支持,反而越来越依赖外部捐赠。这也导致了政府在为民服务方面的动力下降,工作重点转向了如何满足捐赠方的要求,而不是提升国内税收或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比如在马拉维和乌干达,援助占到政府预算的40%,有些年份甚至高达60%。这导致了政府缺乏责任感,反而成了写申请书、迎合外援要求的“机关”。
此外,援助资金的流入也影响了本地市场的发展。例如,在加纳,本土纺织业原本有着完整的产业链,但由于大量二手衣物的涌入,本土产业几乎崩溃。到2010年,加纳80%的纺织厂倒闭,原本25万的就业岗位减少到了不到5万。这个情况就像你家门口开了一家外卖店,生意火爆得让你自己的店铺关门大吉一样。更糟糕的是,大量外币流入还推高了本国货币汇率,导致了“荷兰病”的出现,使得非洲的出口产品失去竞争力,经济发展依赖的出口梦几乎破灭。
那么,为什么现在全球对援助产生了质疑,援助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70%的援助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其次,资金管理混乱也是一个大问题,举个例子,海地地震后,捐赠资金不到10%到达当地;乌干达三分之一的医疗援助物资甚至没能送到目标地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援助效果,导致了人们对“援助”的有效性产生了极大的疑虑。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方式,取得了大规模减贫的成功,成为了全球瞩目的“反面教材”。现在大家明白了,脱贫并非仅仅是“给钱”,更重要的是改善“制度”,构建长期可持续的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体系。卢旺达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国主动减少了对外援助的依赖,把外援占政府预算的比例从50%降低到25%,结果GDP年均增长了7%。埃塞俄比亚在接受援助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制造业出口,避免沦为“援助依赖国”。
所以,过去那1.2万亿美元的援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援助破坏了政府的责任感和市场的竞争力。援助就像是给你一台电脑,但如果你不会使用,这台电脑不仅浪费,还可能让你失去工作的能力。
如今,全球对脱贫的理解逐渐清晰:给钱并非唯一出路,关键是要为政府和市场提供恢复活力的空间。只有当这些基础机制重新发挥作用,贫困地区才能真正走上发展之路,获得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因此,简单的“给钱”式援助可能并不靠谱,真正的脱贫之道在于恢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责任关系,让制度和市场能正常运作,从而带来持续的繁荣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