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虽然是封建社会的终结,但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顺治皇帝早逝后,康熙皇帝接掌朝政,带领大清走向繁荣。他不仅成功铲除了鳌拜的权力,平定了三藩之乱,消除了外患,还亲自出征噶尔丹,收复台湾,为后来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然而,对康熙来说,最让他头疼的事莫过于“九子夺嫡”。这场围绕继承人之争的斗争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康熙的几个儿子在继位问题上争执不断,直到他临终时依然未能平息。在他临终时,他特别要求隆科多陪葬,这一决定让后来的雍正皇帝才明白父亲的深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清朝并没有延续明朝的活人殉葬制度,为了争取民心,清朝不可能实施这种残忍的做法。康熙口中的“陪葬”并非真的要置隆科多于死地,而是有着深层的政治考虑。
这与当时宫廷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最为激烈的权力斗争。为争夺太子之位,曾经亲如兄弟的皇子们变得互相敌视,尤其是康熙废立太子两次,更是激化了这种斗争。
康熙的长子胤禔,由于生母是惠妃,并非正宫所出,最终被康熙废除,改立二皇子胤礽为太子。这个决定让胤禔心生不满,尤其在他和三皇子胤祉被封为郡王之后,胤禔认为自己理应继承皇位。在康熙废立太子后,胤禔曾试图公开表示愿意杀掉太子,这让康熙非常不满。随后,三皇子揭发胤禔使用巫术诅咒太子,康熙大怒,将胤禔囚禁起来。
胤礽因自以为已没有对手,逐渐变得骄傲自大,甚至对兄弟们动手。最终他因与国舅索额图共谋,评论国家大事而引起康熙的不满。在一次出行中,康熙发现胤礽夜间偷偷窥视自己的帐篷,对其彻底失望,最终将其囚禁并致死。
三皇子胤祉虽然才智出众,本有机会成为太子,但由于他在敏妃葬礼期间剃发的举动引起了康熙的不悦,最终皇位由四皇子胤禛继承。四皇子胤禛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表现得较为低调,他没有与其他皇子争斗,始终顺从父亲的决定。最后,他自然继位,成为了后来的雍正皇帝。
在这场风波中,隆科多的角色至关重要。自太子第一次被废除后,隆科多与胤禔关系密切。虽然因胤禔巫蛊事件,他开始保持谨慎,但康熙认为他识时务,便任命他为步兵统领。事实上,雍正皇帝刚继位时便明白,康熙皇帝绝不会让隆科多陪葬。从大阿哥的亲信到步兵统领,隆科多一直被康熙重用,并成为唯一一位能宣读遗诏的大臣。
如果康熙真的让隆科多陪葬,那么就会出现没有人宣读遗诏的危险。此时的继承问题就可能引发更加激烈的争斗。康熙的真正用意,是想给胤禛一个机会,确保他顺利继位。早在康熙提出“陪葬”时,胤禛就曾为隆科多求情。经过一番劝说,康熙不仅没有让隆科多陪葬,反而提升了他的爵位。此时,胤禛只认为自己救了一位大臣,但其实,这也为他日后继位打下了基础。
在康熙去世之前,他召见了八人,其中包括隆科多和其他几位皇子。虽然胤禛因事未能亲自到场,但并不妨碍遗诏的宣布。康熙在临终时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随后去世。为了避免继位的争斗,隆科多及时劝胤禛回京,并在他到京后立即宣读了遗诏,稳定了他的继位。
隆科多在此时的举动,也可被看作对康熙当年“陪葬”决定的回应。正是因为康熙曾经保全了他的性命,隆科多才在关键时刻站在胤禛一边,确保了雍正皇帝的登基。如果没有这种关系,在康熙去世时,其他皇子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争夺遗诏,甚至有可能篡改遗诏内容。
雍正继位后,隆科多也得到了优待,但由于他恃宠而骄,最终与皇帝对立。雍正最终以四十一条罪状将他囚禁,并最终致其死亡。
从隆科多的放纵中,雍正吸取了教训,并改变了立储方式,实施了秘密立储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位争夺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