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逐渐得到重视,政府决定从各大野战军中抽调一批兵团级干部担任外交大使。二野的阎红彦被提名为其中一员。当他得知这个决定后,立刻找到了刘邓首长,表达了自己不适合从事外交工作,希望能够继续留在部队。
阎红彦出身陕北红军,深受红军时期的影响,是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他长期在军事岗位上工作,担任过军长等重要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留在了陕甘宁边区,战后被派往刘邓领导下担任第三纵队的副司令员,之后又兼任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负责具体的军政事务。渡江战役前,他被任命为第三兵团的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跟随部队渡江,一路向大西南挺进,执行解放川东的任务。川东解放后,他被任命为重庆军管会副主任、川东区党委副书记、川东行署主任,开始转向地方工作。
上级提议让他担任大使,是因为他的职务背景和沟通能力,既能文能武,适合外交工作。然而,阎红彦认为,外交工作涉及太多复杂的事务,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担心不适合这项职务,于是向上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终由黄镇接替了他的位置。
虽然未能担任外交职务,阎红彦的工作重心依然转向了地方治理。在解放初期,四川局势十分复杂,首要任务是剿匪、征粮和组织生产等。那时,四川一分为四,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区域,直到1952年,四川才恢复了原有的省级体制。阎红彦成为了四川省副省长兼重庆第一书记,同时还兼任军队职务,开始处理地方的各种事务。他分管财经、政法等工作,主导四川省的建设和治理,整整7年时间,他在四川的工作影响深远。
1959年,随着军队领导班子的调整,阎红彦的职务也发生了变化。罗瑞卿不再担任公安部长,改任总参谋长,云南的第一书记谢富治接替了公安部长职务,导致云南省的地方职务空缺。阎红彦被调往云南,担任省第一书记兼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面对这次调整,阎红彦感到不太合适,并且在特殊时期,他向老首长邓小平请示,希望能够解释自己的顾虑。邓小平告诉他,要从实际出发,如何做好工作就怎么做。于是,阎红彦接受了这一任务,并在云南工作了长达7年。
在云南的这段时间里,阎红彦继续发挥他的领导才能,推动了当地的建设与发展。尽管身处复杂的局势中,他的决策和行动始终基于实际需要,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