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官员的“出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进入官场以及能够担任什么样的职务。简而言之,“出身”相当于今天的学历,它代表了一个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官职。在清代,文官的出身主要分为两类:正途和异途,具体可以细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别。
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清代文官的出身一共有八种,分别如下:
1. 进士
进士是科举时代的最高荣誉,获得进士的人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肯定能进入官场。进士分为正科进士和翻译科进士,后者是专门为满洲和蒙古旗人设立的,因此翻译科的进士和正科进士地位是平等的。
2. 举人
举人位于第二档次,包括各省的正科举人,以及满洲、蒙古的翻译科举人。举人虽然也有资格做官,但比进士的起点低得多。清中期以后,举人被认为更多是一个“资格证”,能证明可以做官,但是否真正能入职,往往要通过拣选或大挑等特殊程序,而且等待的时间很长。
3. 贡生
贡生是由各省学政选拔出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被朝廷选中并进驻国子监进行进一步学习。贡生的授官机会比进士少,大部分会被分配到各省做学官,只有少数优秀的贡生才有机会被任命为知县等职务。
4. 荫生
荫生是朝廷通过一项政治手段,给予高级官员子孙的一种特权。通常,只有大臣的子孙才有机会成为荫生,并且他们的职位通常会比父亲低四品。荫生需要在20岁时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被授予职务。
5. 监生
监生指的是国子监的学生,他们分为恩监生、优监生、荫监生等。监生和贡生的待遇相似,但起点较低,通常无法直接做官,更多的是为官员提供教育的基础。
6. 生员
生员是清代科举中的最低级别,通常被称为“秀才”。生员虽然也属于科举系统的一部分,但没有直接进入官场的资格。他们通常需要通过捐纳的方式,获得贡生或监生的身份,才有机会进入政府工作。
7. 官学生
官学生是八旗的专门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八旗子弟提供的教育,如咸安宫官学和景山官学等。学习期满后,学生通过考试和骑射测试,便可获得相应的职务。
8. 吏
吏指的是在京师或外省各衙门中工作的人员,包括供事人员、儒士、典吏等。吏分为有编制和无编制两类。有编制的吏服役期为五年,期满后可以参加考试,虽然能选拔一些职位,但通常只会授予正从九品等较低的职务。
这些出身大致分为两类:正途和异途。进士、举人、贡生、监生、荫生等都属于正途,而其他如生员、官学生、吏等则属于异途。如果一个人既没有这些出身,又没有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官职,那么他就被称为“无出身”,其中满洲、蒙古、汉军的人被称作“闲散”,而汉族人则称之为“俊秀”。
在清代,许多重要的职务,如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等,都规定只有拥有科甲出身的人才能担任。特别是吏部和礼部的职务对出身要求非常严格。比如,礼部的汉员外郎以上的职务必须是科甲出身,其他如主事等小职务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出身背景。
从康熙年间开始,朝廷也逐步放宽了官职的选拔条件,允许通过捐纳的方式买官。这意味着,清朝时期,许多官员实际上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官职的。例如,雍正时期的李卫和乾隆时期的李世杰,都通过捐纳的方式晋升为总督。然而,捐纳入仕也有严格的规定,如果一个人不是监生出身,仅凭捐纳获得官职,那么他最高只能担任从九品官职,无法晋升更高的职位。
综上所述,清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复杂,出身背景和入仕途径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官场前途,而通过捐纳和科举等手段,则为一些人提供了不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