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乾化二年(915年)六月二十二日夜,朱温在睡梦中突然被外面的喧嚣声惊醒。心中一慌,他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妙,急忙呼唤侍卫前来。然而破门而入的,却是他的儿子朱友珪。朱友珪身穿戎装,手握沾血的刀,脸上满是杀气。在他身后,跟着的是身穿禁军服的左龙虎军将领韩勍和五百名亲军。
朱温一生都在刀口上行走,熟悉这种气氛,但今天却成了被追杀的人。他愤怒地喊道:“贼子!老子早就怀疑过你,怎么没早杀了你?逆贼,你怎么能忍心杀了父亲!”朱友珪冷冷地指着他,命令道:“将老贼碎尸万段!”
一名部将冲上来,直奔朱温而去。朱温顾不上思考,迅速跳下床,拼命逃跑。然而大殿的门早已被堵住,他只能绕着柱子躲避追砍,仿佛十一年前他追杀唐昭宗的情景再现。尽管朱温平日里久坐床榻,但毕竟已是年过六十的老人,跑得很快就气喘吁吁,最终跌倒在地。部将紧追其后,狠狠一刀刺入朱温的腹部,直接了结了这位开国皇帝的生命。
朱温死后,朱友珪将他用蚊帐包裹,就地埋葬,埋在宫殿的地砖下,享受的待遇和伪燕帝安禄山一样。
为何朱友珪会弑父,且手段如此残忍?这其中的原因,与朱友珪的妻子张氏密切相关。几天前,张氏对朱友珪说了让他怒火中烧的话:“老头今天让王氏给朱友文写信,催他赶紧回宫,看来他是铁了心要传位给朱友文。你得赶紧行动!”朱友珪一惊,急忙问道:“你怎么知道?”张氏讥讽道:“王氏能上老头的床,我也不差,他们说这话时太投入,没注意到我在旁边偷听。”
朱友文、王氏、张氏,三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朱友文,本名康勤,是朱温的干儿子,因为博学多才而深得朱温喜爱。史书上称他“美风姿,好学,善谈论,能为诗”,但他其实只是一个外表华丽、内里空虚的绣花枕头——嗜酒、不事政务。
那么朱温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友文呢?难道他没有亲儿子吗?他确实有,而且有七个,其中朱友珪是次子。按理说,亲儿子应该比干儿子更有继位的优势。原因就在于朱友文有一个特殊的妻子——王氏。朱温是个色迷心窍的男人,王氏因为美貌深得朱温宠爱,甚至一度触犯了伦理,将自己儿媳也视为猎物。
朱温的好色早在年轻时就显露无疑,他的性格和私欲在历史上早有记载。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在亳州之战后,他在当地与“营妓”共度一夜,朱友珪就是在那夜诞生的。而在征讨凤翔的李茂贞时,朱温因私欲差点丧命。当时,李茂贞的干儿子杨崇本与朱温结识,但很快就发现朱温也瞄上了他的妻子,杨崇本大怒,差点引发一场悲剧。
在朱温的统治下,连张全义的家庭也没能幸免。尽管张家曾竭力伺候他,但最终所有女人都成了朱温的猎物。张全义的儿子愤怒至极,差点为父报仇。但朱温的这种行为并没有止步,他还要求儿媳轮流侍寝。
朱友文和朱友珪的父子关系,也因为这一切变得异常复杂。朱温本有一个理想的继承人——嫡长子朱友裕,但朱友裕早逝,这让朱友珪得以成为有力的继承人。朱友珪与其弟朱友贞争夺继位之位,后者虽然有法统优势,但年纪尚轻,且性格内向,不适合当帝王。而朱友珪则因早年的军功和智谋,成为了更合适的人选。
然而,朱温迟迟未能做出明确的决定,这给了朱友珪更多的机会。在朱友珪的推动下,张氏开始与王氏争宠,并努力为朱友珪争取更多支持。最终,朱友珪认为自己被排除在外,不容忍父亲的安排,于是决定采取行动。
历史给了朱温一个痛苦的结局。就在他病重时,他突然下令任命朱友珪为莱州刺史,准备将他调离朝廷,这一信号意味着他要让位给朱友文。朱友珪看透了这一点,决定提前行动,避免被排除在继位之外。
就在这一切发生时,朱温对张氏说:“我知终不起,汝之东都,召友文来,吾与之决。”这句话被张氏听见,她飞快地跑回去报信,朱友珪随即带领部队进宫,弑父篡位。
朱温的死,揭示了一个开国皇帝的悲惨结局。究其原因,除了朱温的权力斗争外,早年张惠临终前的忠告“戒杀远色”显得格外讽刺。张惠,这位聪慧的妻子,早已看透朱温的未来,而朱温在晚年依然未能听从她的劝告,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或许,朱温的墓志铭可以刻上张惠的四字忠告——“戒杀远色”,用以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