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近代史后,哪个时期最为薄弱?答案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那时各地军阀割据一方,谁也不服谁,老百姓更是糊里糊涂,国家像一盘散沙。可以想象,如果日本在这时大举入侵,中国的处境会非常危险。
但历史上,日本并没有趁虚而入。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吞并东北时,中国虽然软弱,但蒋介石已经凭借北伐名义上统一全国。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中共和国民党已展开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那就奇怪了,日本早就对中国虎视眈眈,为什么没在北洋最乱的时候动手呢?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国际格局的制约
北洋时期的军阀表面上互相征战,实际上背后都靠着列强支持。奉系张作霖背后是日本,直系靠英美。这种势力平衡决定了,日本不能轻易破局。就像今天我们看叙利亚内战,背后大国你来我往,局势僵持。若谁轻举妄动,就会引发其他大国干预。
当时直奉大战里,奉系一度吃紧,日本甚至派兵换上奉军的军装帮张作霖撑局面,以免他全线崩溃。至于袁世凯时期,日本提出苛刻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却拿去敲打英美,表示日本要动你们的利益。虽然最后签订了一部分条款,但随着袁世凯称帝失败,“二十一条”大多成了一纸空文。
列强之间的博弈,让日本即便有野心,也无法真正控制中国局势。像段祺瑞更是精于算计,他从日本骗取了高达1.45亿日元的军事贷款(即“西原借款”),结果自己兵败下台,后来的政府干脆不认账。日本只能吃哑巴亏。这说明,在列强相互牵制的大环境下,日本既不敢贸然出兵,也找不到合适的代理人。
二、日俄战争的沉重代价
早在清朝末年,日本就与俄国在东北爆发过日俄战争。为了打赢,日本向英美举债8200万英镑,折合8亿日元,而当时日本财政收入才2.5亿日元。日本原以为能从俄国榨取巨额赔款,结果沙皇坚决拒绝,宁愿再打也不给钱。
日本表面赢了战场,实际上输得惨重,既没拿到赔款,还背上了沉重债务。国内爆发了“日比谷烧打事件”,民众愤怒异常。为了平息不满,日本只能不断鼓吹“东北是生存空间”,但实则元气大伤。
更糟糕的是,后来苏联成立,日本又卷入了对俄干涉,出兵西伯利亚,结果打了四年最后灰头土脸撤退。财政早已负担沉重,这个时候日本哪还有余力对中国大规模动武?在他们眼里,俄国才是头号对手。直到二战时期的诺门坎战役,日本再次败在苏联手里,彻底放弃了进攻苏联的念头。由此可见,日本的战略重点并不在中国。
三、辛亥革命的震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在中国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对日本却是一记警钟。日本统治阶层担心,中国人能赶走皇帝,日本民众是不是也可能效仿?
于是,日本在1912年至1928年进入“大正时代”,这是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为了避免本国爆发类似的革命,日本政府开始限制军人势力,推行文官执政,社会掀起一股民主思潮。这段时间几乎与中国的北洋时期完全重合。也就是说,日本当时更忙着应对国内的“共和化”压力,不敢轻易对外发动侵略。直到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随着张作霖被炸死,日本才逐步走向军国化,对华侵略才开始加速。
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没在北洋时期全面侵华,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列强牵制,日俄战争重创国力,以及辛亥革命对日本社会的震动。尤其是最后一点,日本统治层对辛亥革命心有余悸,转而进行国内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迟了它对中国的侵略。
换句话说,那段时间中国虽然弱,但外部环境和日本自身状况,暂时挡住了灾难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