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是明朝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大奸臣。然而,若抛开他的结局不谈,他能在毫无家世背景的情况下,一步步成长为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并把持朝政二十余年,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
为什么一个“无依靠”的人能爬到权力巅峰?这背后,和他个人的某些“优点”有直接关系。要理解奸臣的成长轨迹,才能在现实中避免重蹈覆辙。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看看严嵩的“成事之道”。
---
一、能忍得住寂寞
许多人仕途受挫,往往急功近利,想方设法结交权贵,巴不得早点出头。而严嵩却表现出极强的耐性。
公元1508年,他才进入官场不久,就因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不得不辞官回乡守孝。按照规定,守制27个月后即可重返仕途。但严嵩却以身体欠佳为由,选择继续隐居。前后两次,他在家待了整整十年。
对一名官员来说,十年意味着仕途的大量资历积累被浪费。换作别人早已坐立不安,可严嵩却沉得住气。事实证明,这份能忍耐的心态,正是他日后厚积薄发的资本。
---
二、能沉下心学习本领
仕途竞争激烈,没有真本事很难走远。严嵩在隐居期间,并不是虚度光阴。他一方面潜心著书,积累声望;另一方面钻研“礼乐政刑”等治国之学,把做官需要的知识与技巧打得极其扎实。
当他重返官场时,已经远非当年的青涩书生,而是一个能够游刃有余应对政务的老练官员。相比许多只知钻营的同僚,严嵩的“真功夫”让他更容易脱颖而出。
---
三、善于审时度势
能否看清局势,决定了一个官员的前途。
1521年,42岁的严嵩回到官场,依旧只是翰林院编修。但此时的明朝正经历权力交替:年仅15岁的新皇帝朱厚熜刚登基,权力完全掌控在内阁首辅杨廷和手里。
表面上,严嵩作为杨廷和的门生,只要紧跟老师,就能获得重用。但他敏锐地意识到,杨廷和想和皇帝争权,终究不可能成功。于是,他巧妙地把自己调往南京,既远离了权力斗争的漩涡,又为日后脱颖而出埋下伏笔。
这种对时机的精准把握,正是他逐渐登上权力巅峰的重要原因。
---
结语
严嵩最终沉迷于权力,成为祸国殃民的奸臣。但不可否认,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能忍、能学、能看清局势——这三点是他在仕途上的“成功法则”。
我们今天读史,并不是要效仿奸臣,而是要警醒:学习其优点,避免其恶行。只有这样,才能不让更多的“严嵩”出现。
参考资料:《钤山堂集》《严嵩传》《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明史》《明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