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且极为惨烈的战争,尤其以秦军主将白起在获胜后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的事件闻名。常有人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而这场战役的伤亡尤为惨烈,赵军四十万降卒的死亡,以及秦国自己损失的二十万人马,最终形成了六十万的巨大牺牲。这场战争的残酷令人不禁思考,既然赵军是精锐之师,为什么他们在被坑杀时没有任何反抗?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起因。战国末期,六国已经所剩无几,秦国雄心勃勃,欲统一中国。赵国是当时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因此两国的冲突注定不可避免。
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上党郡(今河南沁阳),此举切断了韩国与本土的联系。面对这一局势,韩王急忙派人向秦国求和,表示愿意割让上党以求和平。秦国答应了这一请求,但并没有考虑到上党百姓的感受。上党郡守冯亭拒绝投降秦国,而是选择投降赵国。冯亭的举动显然是为了让赵国替韩国承担秦国的压力,虽然这一选择看似出于自保,但却无意间将赵国拖入了战争的漩涡。
赵国接受了冯亭的投降,并决定夺取上党。赵王和朝廷一度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但很快他们也意识到,秦国不会轻易放弃这片土地。秦国迅速派出王龁征讨赵国,而廉颇被派去防守。尽管王龁初次出征,廉颇却屡战屡败,赵国陷入了困境。此时,赵国本有机会以防守为主,但赵国终于选择了主动进攻,决心扭转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派出了赵括,赵国的将领,曾因其父赵奢的辉煌成就而有所声望。赵括此时虽然缺乏经验,但自信满满。他改变了此前廉颇的防守策略,准备主动出击。这一决定给了秦国机会,秦国悄悄将王龁替换为白起。赵括并未察觉,直到他陷入了白起的包围网中,才意识到局势已经完全逆转。
随着战争的推进,赵军逐渐陷入困境。赵括在指挥下的赵军虽然进行过几次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随着粮食和水源的短缺,士气也开始崩溃,赵军的抵抗力逐渐减弱。最终,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大军陷入了没有领导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四十万赵军选择了投降。
然而,面对这些投降的赵军,秦军并没有选择宽容。白起依靠巧妙的计谋,将四十万赵军分批带走,并在各个地方一一处决。许多赵军在被带走时并未察觉他们即将走向死亡,而是被以“分批回家”之名骗走。这些赵军并不是没有反抗,而是处于极度的疲惫和无力状态。在长期的围困中,他们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白起之所以能如此轻松地坑杀这些降卒,并非仅仅凭借个人的谋略,而是得益于秦国强大的国力、白起的军事才能,以及秦王对这场战役的全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这场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长平之战的胜利对于秦国来说意义重大。它标志着秦国的强大已经无人能敌,也为秦国最终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赵国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秦国的压倒性优势面前,最终败北。白起的胜利并非仅是他个人的胜利,而是整个秦国国力和全体百姓共同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