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萧克带领的冀热察挺进军在冀东地区开辟了新的抗日根据地。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可以追溯到1938年,宋时轮和邓华支队曾在冀东设立根据地,并成立了第四纵队。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取得预期成果,第四纵队在冀东的活动仅持续了四个多月,最终由于遭遇重挫而撤退,只有一小部分部队坚持在冀东地区,而大部分主力撤退至北平西部的百花山和永定河一带。
延安方面对宋时轮和邓华的努力给予肯定,认为冀东未能发展壮大,主要是由于地方党组织和军队未能很好地团结合作。实际上,冀热察地区具备许多有利的军事和政治条件,完全有可能依靠游击战坚持下去,建立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当然,过程中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冀东抗战,萧克被任命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指挥,统一领导军队和地方党政工作。
1939年1月,萧克到任后,挺进军正式隶属于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进行管理。此次挺进军的主力包括邓华和宋时轮的部队,冀东抗日联队,以及其他游击队武装。萧克迅速采取行动,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入手,对部队进行整编和统一指挥。原有的八路军第四纵队被撤销,新的组织结构包括了6、7、9、10、13团。整编后的部队一边进行战斗,一边加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
冀东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这个地区是华北敌人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内外之间的交通枢纽。坚守冀东,不仅能够有效牵制敌人,还能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提供支持,极大地鼓舞敌后抗战的士气。同时,冀东地区还可以成为与敌后长期被压迫地区之间的联系纽带。
为了更好地依托冀东的党组织和群众支持,冀东抗日联军和驻冀东的八路军部队被统一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3支队,由李运昌担任司令员。然而,李运昌的任命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部分人认为他之前只负责地方工作,缺乏军事指挥经验,难以担任司令员。对此,萧克则给予了强烈支持,认为李运昌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尤其是在地下工作中积累了应对敌人的智慧。他还指出,李运昌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虽然没有长期从军,但他在抗战初期已经开始参与武装斗争,逐步积累了作战经验。
李运昌的背景并不为所有人所熟知。早在1925年,他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并没有在国民革命军服役,而是投身于农民运动和地下工作,曾在上海、天津等地参与铁路工会的工作。抗战爆发后,他在冀热边特委工作,参与了冀东地区的抗日武装起义,并成立了冀东抗日联军,担任司令员。凭借在冀东地区的工作和影响力,李运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对于李运昌是否具备担任司令员的能力,萧克表示高度赞赏。他强调,李运昌长期从事地下斗争,具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特别是在白区工作中的机智和敏锐。萧克还举例说明,李运昌不仅能应对复杂的局面,而且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尽管李运昌缺乏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但他在抗战初期积累的武装斗争经验使得他能够胜任司令员的职责。
李运昌的职务在战后的发展中不断调整,后来他成为冀东军分区司令员,并担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在抗战结束后,他指挥部队分三路进军东北,曾克林的部队率先进入东北,成为首位挺进东北的将领。此举促使延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派遣大量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
战后,李运昌在东北人民自治军担任第二副总司令员,随后专注于冀察热辽军区的工作。1947年秋,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军区,李运昌继续领导并管理大量的部队。随着部队南下作战,他留在热河,负责省委书记工作,推动土地改革及恢复生产,支持前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