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以强势姿态维持的。然而,随着中国解放军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这种优势地位逐渐受到挑战。尤其在导弹与海军力量方面的突破,让美军前沿基地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一些美军军官甚至承认,如果真与中国正面对抗,结果只会是无谓牺牲,因此更明智的做法是提前调整部署甚至撤退。这种判断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双方军事实力差距的冷静分析。
目前,解放军的中程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已覆盖第一岛链,甚至延伸至关岛。相比之下,美军驻日韩基地的防空密度远不如以色列特拉维夫。而在红海的作战中,美军曾多次拦截失败,更突显其防御体系的不足。一旦开战,这些基地很可能迅速沦为打击目标,美军士兵的处境将极为危险。
美国陆军少校帕特里克·史密斯在军事评论中直言,美军需要重新学习太平洋战场的“撤退战术”。他引用二战时期麦克阿瑟从菲律宾撤离的案例,提醒美军前线部队在冲突爆发前就该考虑战略收缩。尽管麦克阿瑟的撤退当年带来惨痛后果,但史密斯仍以此为鉴,指出当下美军部署规模有限、补给线过长,极易在解放军密集火力下被各个击破。
解放军的导弹技术发展迅速,涵盖从常规型号到高超音速武器,采用多种技术路径,射程超过两千公里,精度达到厘米级。这使得美军现有防御系统拦截难度倍增。过去美军依赖大型基地和航母群来展现力量,但如今这些设施在解放军的打击范围内显得脆弱不堪,尤其是重型装备运输时几乎没有安全保障。
与2021年阿富汗撤军不同,亚太地区的美军兵力数量庞大,装备密集,根本无法简单丢弃后快速撤出。史密斯的观点实际凸显了美军在战略纵深上的不足。
从中国的立场看,美军这种“未战先退”的态度,折射出其霸权主义的衰弱。解放军始终以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核心目标,而非主动挑衅。当前,美军在亚太约有十万兵力,但分布零散,且盟友如日本、韩国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若爆发冲突,这些国家很可能保持中立或采取平衡外交。
解放军火箭军的导弹库存庞大,DF-26、DF-27等型号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机动性和突防性能均处于领先位置。而相比之下,美军的高超音速项目进展缓慢,部署严重滞后。
即便美国学者赫金博坦仍强调美军在海洋纵深上有机动优势,声称进攻是最佳防御,但这种说法更像是自我安慰。现实是,解放军并不需要远征太平洋深处,其核心目标是守护西太平洋与印度洋关键航道,而美军若贸然跨洋远征,只会暴露漫长的补给线,承受巨大风险。
近年来,美军虽然喊出“分布式部署”的概念,并在演习中尝试转移力量,但其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燃料与弹药供应难以跟上。而解放军则通过持续演练和军民融合,大幅提升饱和打击能力与武器迭代速度。
史密斯少校呼吁美军全面撤离前线,以避免“送命”,这与美军过去对伊朗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他的表态揭示出美军高层已在现实面前低头,希望通过沟通而非武力解决问题。
事实上,解放军在电子战、导弹数量和多样化方面的优势,已足以让美军的防御体系不堪重负。美军在红海面对较为落后的导弹都显得力不从心,更难应对中国的先进火力。
如果美军选择收缩,亚太局势反而可能趋于稳定。中日韩等国家已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这种趋势或许能取代对抗,形成多边平衡。美军的所谓“太平洋威慑倡议”虽投入巨资,但基础设施依旧脆弱,难以支撑长期对抗。
整体来看,美军在亚太部署已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史密斯提出的撤退建议,虽有争议,却真实反映了美军当前的困境。而解放军凭借快速迭代的导弹技术和完善的防御战略,正在逐渐掌握区域主动权,使得美国昔日的霸权姿态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