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卓”一词,最初源自波斯语,本是波斯萨曼王朝的一种官职称呼,后来逐渐演变为伊斯兰教对地位显赫者的尊称。而在我国新疆,人们提到“和卓”,更多是指“喀什噶尔和卓家族”。
这个家族可谓清朝的“老对手”。他们接连发动和参与多次叛乱:乾隆时期的大小和卓之乱、道光咸丰年间的张格尔叛乱、“七和卓”之乱、倭里罕之乱等,几乎折腾了清廷一个世纪。到了同治年间,中亚军阀“阿古柏”在俄国与英国的支持下,也借助和卓家族的名义与残余影响力,在新疆掀起风浪。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源自中亚苏非派传教士的家族,为什么能在南疆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原因在于“忽悠”。
传教士善于言辞,而和卓家族打出的最大“招牌”,就是自称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裔”,并宣称能够施展“奇迹”。这种身份光环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南疆,极具号召力。
学者在《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中指出:和卓家族的“圣裔”身份,是他们能从普通传教士发展为社会领袖与政治人物的关键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的后人才能在道光、咸丰年间多次挑动叛乱,并且屡屡得到大量信徒响应。
当时清军统帅长龄在平定张格尔叛乱时,就感叹百姓因迷信宗教、崇拜和卓而悍不畏死。甚至有被俘的叛军,临刑前仍念经、口呼“和卓”,心甘情愿赴死。这足以说明“圣裔”身份的魔力。
然而,史料并不支持和卓家族的说法。研究者对比了《和卓传》《西域同文志》《阿帕克和加传》《大霍加传》四部记载,发现他们的家族谱系漏洞百出。
这四本书里,和卓家族前八代与末三代祖先的名字和顺序大体一致,但中间十几代却自相矛盾,毫无统一标准。而所谓“前八代祖先”,其实就是伊斯兰什叶派十二伊玛目中的前几位领袖的名字,显然是“借名冒充”。
举个例子,就好比有人说自己是唐朝皇室的后裔,拿出一本“族谱”,里面随便列了几位唐代著名皇帝的名字,再写上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就想让人信服。显然,这种证据站不住脚。
有人或许会说:也许四部谱系里有一本是真的呢?美国学者施瓦茨用“每代人平均年限法”做了推算,彻底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比如,《和卓传》里推算出的平均每代年限为46年,而前八代是26年,后十三代却高达56年,这在常理上根本不可能。其余几本谱书也一样,平均每代人都超过45年,而在古代社会,正常的代际间隔一般不会超过30年。
由此可见,和卓家族所谓的“圣裔”身份,只是他们制造影响、赢得信众的“神话”。真正支撑他们影响力的,不是血统,而是巧妙的宗教宣传和信徒的盲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