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仁宗初年,大宋的几大名将世家逐渐走向衰落。高、杨、呼、郑、曹五大家族,有的后继无人,有的则在权力斗争中被边缘化。文臣方面,八王赵德芳、寇准等人年事已高,包拯此时尚未进入朝廷核心,只有呼延丕显凭借个人实力,成为朝野瞩目的焦点人物。
高家虽为皇亲国戚,但自高怀德、高怀亮、刘金定之后,后代人才青黄不接。高君宝之后几乎没有再出现能在战场或朝堂上大放异彩的人物。曹家方面,开国名将曹彬战死幽州后,家族沉寂多年,直到宋英宗时期才出了曹可让这样的英雄人物。
郑家自汝南王郑恩被宋太祖借酒之机所杀后,家族走向低调。虽然郑印年少时在寿州大战中表现不俗,但在后来的宋辽战争中,郑家基本淡出舞台,似乎有意远离权力漩涡。
杨家将的命运更为悲壮。七郎八虎多次与辽军血战,最终大多战死沙场。天门阵一役后,杨六郎病逝,杨宗保、杨宗英等年轻一辈也接连牺牲。此时的杨文广尚且年幼,家族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
相比之下,呼延丕显在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胆识,年仅十二岁就能在边关擒拿潘仁美,被封为“靠山王”。他曾师从杨六郎,学成之后在宋仁宗朝,逐渐接过杨家衣钵,成为军中领袖,掌握汴梁禁军,几乎是大宋军方的第一号人物。然而,历代宋朝皇帝素来忌惮武将拥兵自重,不允许将帅独揽军权,呼延丕显自然成为皇帝和外戚眼中的威胁。
大宋的传统是利用外戚或文臣打压甚至陷害武将。例如,宋太祖借国舅韩龙之手铲除郑恩;宋太宗用潘仁美陷害杨家将;宋真宗利用王强对付杨六郎;宋仁宗则用狄青来牵制呼杨两家;宋英宗借国丈陈平压制曹家;宋高宗则依靠秦桧构陷岳飞。
呼延家族的悲剧也难以避免。庞太师与庞贵妃合谋,在呼延丕显陪同贵妃进香时,设计陷害,诬指其非礼贵妃。仁宗未作细查,便下令满门抄斩,将呼延一族埋葬于“铁丘坟”中。只有呼延守用、呼延守信幸免于难,才有后来呼延庆借兵复仇的故事流传。
这一切,正体现出宋朝皇帝的惯用手法:纵容文臣或外戚打压忠勇武将,等时机成熟再以“明君”姿态平反冤案,从而既除掉外戚,又确保军权稳稳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这种内斗格局下,皇帝始终是最大的受益者。
后世的评书、戏曲中,便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杨家将”“呼家将”乃至“呼杨合兵”的传奇故事,使这段充满血泪与权谋的历史更加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