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天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国,但在很多外国人眼里,这个转变令人难以置信。毕竟一百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被列强欺凌的国家。让人震惊的是,中国仅用六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三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这样的奇迹,除了中国人民的努力,还离不开苏联当年的慷慨援助。
一五计划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几乎是一片废墟。1949年,中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而法国在二战毁灭性打击后恢复的当年,钢产量已接近950万吨。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在1919年曾有过330万吨的钢产量,但战乱和腐败让工业几乎倒退回原点。粮食产量同样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三十年前减少一半以上。
毛泽东早已意识到,国家建设是共产党新的“赶考”。1951年,中央开始制定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多轮研究与修改,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1955年“一五计划”最终定稿。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建设从1953年起就已全面展开。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中国新建了大批工厂和工程,固定资产总额翻了近两倍,工业和农业产值都大幅增长。
这一成就放在世界范围来看,都堪称奇迹。更难得的是,中国当时几乎是一穷二白:既没有工业基础,也缺乏人才,全国文盲率超过八成,连制造汽车和飞机的能力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一五计划”的成功,不仅依靠了中国人民的拼搏,也离不开苏联的大力支持。
苏联的援助
建国初期,中国曾向苏联提出贷款三亿美元的请求。苏联不但同意,还给出远低于国际水平的1%利率,允许中国用茶叶、矿产偿还,并以设备直接交付。更难得的是,当中国不知道该如何列出需求时,苏联派出专家实地考察,根据中国情况制定援助方案。
从1950年至1953年,苏联确认了50个援助项目,包括鞍钢、一汽、丰满水电站、造纸厂等。朝鲜战争后,苏联又新增91个项目,范围扩大到中部和西部,更贴近中国的发展需求。兰州炼油厂等许多知名企业,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苏联的援助覆盖重工业、化工、医药和食品等多个领域,几乎为中国现代工业搭起骨架。
在赫鲁晓夫执政后,即便苏联国内有反对声,他仍坚持加大对华援助,甚至无偿将合资企业股份转让给中国,还在中国提出需求时追加项目。有人质疑这是政治算计,但从时间节点看,更多体现的是他希望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信念。
在十年间,约两万名苏联专家来华,他们不仅教会中国工人如何操作设备,更传授了理论知识,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代工业人才。即使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这批人才依然支撑起中国的工业建设。
外界的质疑
尽管如此,苏联的援助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更多是出于阵营对抗的需要;有人说苏联想把中国变成轻工业基地;还有人指责贷款条款苛刻,比如要求购买过时武器、用大量矿产抵债。
但如果结合当时的环境来看,这些质疑未免失之偏颇。国际交往必然有利益考量,中国当时本就提出“一边倒”政策,苏联把中国视作盟友并无不妥。所谓“轻工业基地”的说法也缺乏证据,援助的重点还是在重工业。至于武器老旧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不会轻易出口最先进的装备,而中国在抗美援朝中确实急需武器装备。至于矿产供给不足,更多是中国工业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苏联的恶意。事实上,当中国提出减少供货时,苏联也并未为难。
不容忘记的帮助
客观来看,苏联援华当然有自身考虑,但这份援助确实在关键时刻为中国奠定了工业化的根基。正因为有了那一代项目和人才,中国才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独立发展。
虽然后来中苏关系一度恶化,甚至紧张到兵戎相见,但历史上那段携手合作的时期,仍然不该被遗忘。苏联为新中国的发展付出了巨大支持,而中国人民在这一基础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需要自身努力,也离不开外部的机遇与援手。中国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到今天,苏联的帮助是无法回避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