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邓艾偷渡阴平的经典战役,在《三国志》中其实有着更复杂的背景。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军事行动,暴露了蜀汉内部深层次的战略分歧。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穿越阴平险道,在绵竹之战中击溃诸葛瞻率领的蜀军。这一战直接导致成都门户洞开,为蜀汉灭亡埋下伏笔。但细究史料会发现,这场看似突然的奇袭,实则是蜀汉战略失误的必然结果。
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蜀汉的汉中防御体系。最初,刘备留下的名将魏延创建了一套实兵诸围的防御策略:在险要处设立多重防线,使来犯之敌寸步难行。这一策略在魏延镇守汉中的九年间屡试不爽,王平在兴势之战中沿用此策,仅用三万兵力就挡住了曹爽十万大军的进攻。
然而,继任者姜维却彻底推翻了这套行之有效的防御体系。他主张敛兵聚谷,试图通过放弃外围防线来诱敌深入。这一改变看似高明,实则犯下兵家大忌。当钟会大军压境时,蜀军防线空虚,蒋舒开城投降,傅佥力战而亡。更致命的是,姜维在调整部署时忽略了阴平防务,为邓艾奇袭创造了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蜀汉第一次因否定魏延的战略而付出代价。早在街亭之战时,诸葛亮弃用魏延而启用马谡,就导致了首次北伐的失败。历史似乎总在重演:当权者总想通过否定前任来证明自己,却往往酿成更大的失误。
姜维的军事改革暴露了蜀汉的人才困境。作为诸葛亮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急于建立自己的军事权威,却忽视了蜀汉国力衰弱的现实。魏延式的稳守策略虽不显赫赫战功,却最适合弱国防御。姜维好大喜功的围歼设想,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当邓艾兵临成都时,这座尚有数万守军的坚城竟不战而降,这不能不说是战略失误累积的恶果。试想如果魏延的防御体系得以延续,蜀汉的结局或许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蜀汉的灭亡警示后人:在强敌环伺之际,稳妥的防守往往比冒险的进攻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