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
苏联如何提高工作积极性?
1996年8月9日,叶利钦宣誓就职,开始了他第二个总统任期。许多人或许会问:当时的苏联,尤其是在叶利钦担任苏共中央建设部部长和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期间,究竟有哪些办法来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呢?但答案其实很简单——没有什么办法。
叶利钦在莫斯科担任第一书记时,曾全力推动提高民众的工作热情和打击腐败。他采取了极为果断的措施,撤换了莫斯科33个区委书记中的23个,还免除了多个重要职务的官员,包括市内务局和克格勃主席。但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能够真正改变什么。
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问题。正如我个人的经历一样,制度和体制问题经常让一切努力变得徒劳无功。
我的第一台电脑
我还记得我购买的第一台电脑,真是一段悲惨的经历。高中毕业后,我急于玩游戏,就请一位同学帮忙买了一台电脑。这个同学并不靠谱,他找的“熟人”在电脑城开了一家新店。这个“熟人”其实并不懂得开店,员工也都是刚招聘的新人。
刚开始,一切看似顺利。但不到几天,我的电脑就出现了黑屏死机的问题,完全无法使用。那个时候没有退货制度,我只能频繁拿去修理。每次修理大约需要一两周,问题却始终没能解决。换了好几个零件,折腾了两个月,终于修好了。事后我才知道,这家店因为老板苛刻,员工之间矛盾重重,最终也倒闭了。甚至,我的电脑很可能是某位员工故意弄坏的。
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体制的问题。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员工没有积极性,反而会采取拖延甚至消极破坏的行为。
苏联的困境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苏联。当时,苏联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非常大,甚至超过了美国。坦波夫州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68到1978年间,他们投入了巨资建设了75个大型的畜牧业综合体。按理说,如果是私人农场进行同样的投资,产量应该大幅提高,但坦波夫州的产量却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
在苏联,尽管大量投资农业,但农民的工作积极性低下,生产效益也始终无法提升。就像赫鲁晓夫多次视察的农场,表面上看上去一切都很好,然而背后却是农民们消极工作、偷懒甚至旷工的普遍现象。
赫鲁晓夫的视察和启示
赫鲁晓夫曾去过一个郊区农场视察,看到庄稼长得很好,还大加赞赏。然而,他一改既定路线,突然改变行车方向,沿着一条山村小路行驶。结果,赫鲁晓夫的车队发现了另一个集体农场,那里田地稀疏,农民们态度消极,甚至有些人正在打情骂俏,工作全然没有动力。
赫鲁晓夫气愤地批评了地方官员,并扬言要严惩不贷。可是,事后他并没有实施任何处罚。这说明,赫鲁晓夫意识到,苏联的农场问题并不是某个地方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体制问题。消极工作、低效劳动是苏联经济发展的瓶颈,单靠行政命令或视察根本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戈尔巴乔夫回忆说,他曾听他的上级安德罗波夫强调,苏联的问题不仅仅是效率低下,而是整个体制的运作问题。安德罗波夫也试图推动改革,包括农业集体化和家庭承包制,给予工厂管理人员更多自主权,放松中央政府的控制。然而,由于安德罗波夫去世得太早,他没有机会完成这些改革。或许,如果他能活得更久,苏联的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
这也提醒我们,单纯依靠外部压力和短期措施解决问题是无效的,根本的改变必须从体制本身出发。
总结
在任何体制下,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光靠行政命令、罚款和视察是远远不够的。体制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员工的消极怠工,甚至恶意破坏。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就像在苏联,尽管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资源,但由于工作态度不端正,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没有进行深刻的体制改革,改变人们根本的工作动机和责任心,那些表面上的改进只会是徒劳无功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