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影响力有多大,以至于当我们学习战国历史时,都会避不开他的名字。大家常常误以为,正是商鞅的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而其他六国则一直没变,导致最终被秦国吞并。实际上,变法在战国时期几乎是所有国家的共识,秦国并非唯一一个进行变法的国家。
商鞅并不是第一个进行变法的,也绝非最后一个。战国时期,不同国家都有过变法。例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赵武灵王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国家。甚至秦献公和魏惠王的改革,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变法。
那么,商鞅变法究竟有多出色?我们可以通过三轮筛选来评估其优劣。第一轮,变法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只有这样,变法才算得上全面。经过这一筛选,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赵武灵王变法、邹忌变法、申不害变法进入了下一轮。
第二轮的筛选,着眼于变法是否兼顾了所有三个方面。在这一轮中,能够同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的,只有商鞅、李悝和申不害的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虽然名声响亮,对赵国军事有很大帮助,但几乎没有涉及经济和政治;吴起变法也着重军事,虽然触及了政治,但经济领域却没有改革;邹忌变法偏向人事管理,经济和军事几乎没有涉及。
在第三轮的筛选中,我们评估了变法的深刻性。申不害变法虽然理论上完备,但他所推崇的“术治”依赖于国君的超人能力。若国君不够聪明或者不够精力充沛,变法就无法执行,实际上是空谈。因此,申不害的变法虽然理论上合理,但在执行中存在致命问题,也因而成为了浅尝辄止的改革。
在商鞅和李悝变法之间,两者都可以说是全面的改革,然而商鞅的变法在制度建设上更为深刻。李悝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取得了迅速的成效,但缺少了深入的制度体系。而商鞅则推翻了原有的体制,全面建设了新的政治制度,包括县制、爵位晋升、户籍制度、连坐法等,极大地强化了国家管理体制。因此,商鞅的变法能够持续下来,甚至在商鞅去世后,依旧能继续运行,因为秦国的各项制度已经深入人心。
从这三轮筛选来看,商鞅变法无疑在效果、全面性、深刻性等方面超越了其他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成功的改革。
然而,商鞅的变法也并非完美无缺。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变法如此成功,为什么秦朝最后还会在二世时灭亡呢?商鞅的改革虽然为秦国打下了强大的基础,但其中的某些缺陷也为秦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首先,商鞅的变法涉及了大量的惩罚措施,尤其是对百姓的刑罚极其严厉。商鞅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重刑轻赏,这在《商君书》中有明确的描述。商鞅认为,刑罚越重,国家越强大,这种理念虽然在短期内能增强国家的控制力,但从长期来看,过度的刑罚却压迫了百姓,导致民怨四起。
商鞅的变法推行了大量肉刑,如黥刑、劓刑、刖刑等,这些手段对百姓的身心造成了无法磨灭的伤害。随着秦国扩张,百姓在这些严苛政策下逐渐无法适应,反抗情绪积压,最终导致了秦朝的政治崩溃。
其次,商鞅为秦国打造的经济体制更像是一种“战时经济”。他把整个国家的资源集中在军事和农业上,商鞅的理念是,只有农民和士兵这两种职业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资源和奖励都来自于战场,百姓只能耕种和参战。如此专注的体制使秦国能够高效运作,但也让国家缺乏了其他行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商鞅的体制使得秦国在短期内具备了强大的战争能力,能够迅速扩张领土。然而,当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战时经济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没有足够的土地和资源支撑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秦朝开始面临财政和民众的双重压力。
最后,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体制没有能够适应统一后的复杂局面。秦朝的扩张无止境,而扩张后新的土地无法有效开发,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解决的财政问题和民众的反抗。秦始皇在这种情况下,未能有效调整战略,导致秦朝的解体。
商鞅变法虽然改变了秦国的命运,让秦国一度强大,但其制度也埋下了秦朝二世而亡的隐患。商鞅是改变了老秦人命运的最优选择,但这个选择的代价,却是秦朝的最终灭亡。
总之,商鞅的变法虽然有许多不足,但对于当时贫弱的秦国来说,商鞅的改革无疑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历史应该感谢商鞅,正是他让秦国变得强大,甚至能够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