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南方各省自秦朝时期就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直到今天,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也向我们展示,海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华领土的一部分。然而,真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海南岛在西汉时期的后期曾一度脱离中原政权的统治,甚至有几百年的时间不属于中国的版图。那么,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派遣了50万秦军南征,展开了对百越部族的征战。经过五年的努力,秦军终于征服了今天的两广、福建和云贵等地,并在这些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闽中郡等行政单位来进行管理。然而,尽管海南岛地处附近,秦军并没有成功登陆并占领这个岛屿。
秦朝灭亡后,南海郡的郡尉赵佗封锁了中原通往岭南的道路,并统一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虽然希望统一南方的秦朝旧地,但由于汉朝初期内乱不断,民生困苦,财政空虚,暂时无法发动大规模的南征。而且,南越国在赵佗的治理下,政局稳固,军队强大,控制了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使得汉朝的军队难以通过。赵佗在刘邦和吕后执政时期曾多次成功抵御汉朝及长沙国的进攻。
南越国和汉朝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朝贡关系。直到汉武帝时期,赵佗去世,其孙继位。由于南越国的丞相吕嘉反对朝廷的要求,激化了矛盾并最终发动了叛乱,杀害了国王、王太后和汉朝使者。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下令大军分四路进攻南越国,内部分裂的南越国几乎无法抵挡汉军,最终整个南越国被汉朝吞并。
虽然南越国和海南岛有过一定的交往,但之前并未在岛上设立行政机构。汉朝征服南越后,登陆海南岛,正式在岛上设置了儋耳和珠崖两个郡,分辖16个县,这标志着海南岛第一次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而早在先秦时期,华夏先民就已经来到海南岛居住,考古学家在岛上发现了战国至汉代的青铜斧等遗物。这次设郡建县,等于正式将海南岛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汉朝在海南岛设立郡县,对于岛屿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通过大量汉人迁入海南,打破了岛屿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增强了海南与大陆的交流。这些大陆移民主要定居在岛上的河流和沿海地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实行大陆的行政管理方式,推动了海南岛封建化进程。
然而,封建管理制度的引入也冲击了岛上原有的部落社会,导致了汉民和当地骆越部族之间的冲突。朝廷在已统一的南越国地区实施“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政策,但在珠崖和儋耳郡,依然要征收赋税和土贡。此外,驻岛的官员对当地百姓的压榨和剥削,使得民众的反抗情绪不断激化。
武帝末年,珠崖太守孙幸要求征集大量布匹供朝廷使用,给百姓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当土著居民起来反抗时,孙幸被杀,而他的儿子孙豹继任为珠崖太守。然而,孙豹并没有安抚民众,而是加剧了对百姓的盘剥。海南岛的反抗事件不断发生,《资治通鉴》记载,珠崖和儋耳郡的民众屡次反抗,每隔几年就有起义爆发。公元前59年,珠崖郡的三个县都发生了起义,公元前53年,甚至有9个县的居民联合反抗。
面对屡屡爆发的暴动,汉朝在公元前82年调整了海南岛的行政管理,撤销了儋耳郡,并将其纳入珠崖郡管辖,但并未根本解决问题。公元前53年的起义爆发后,汉宣帝派兵镇压,而在公元前48年,汉元帝更是调动了三亿钱财和大批兵员来平定岛上的暴乱,但依然未能完全平息冲突。
当时,关东地区发生了饥荒,民生困苦,粮食匮乏,朝廷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海南岛的问题。贾谊的曾孙贾捐之提出建议,认为此时的海南岛不值得再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贾捐之批评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扩张政策,指出过度征伐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还带来了不必要的社会动荡。他认为,治国之道应以安抚百姓、教化民心为主,而非依赖战争与扩张。贾捐之建议放弃海南岛,认为此地资源贫瘠,且岛上的土著部族与汉民矛盾重重,治理难度大,放弃它不失为明智之举。
经过一番讨论,汉元帝最终采纳了贾捐之的意见,决定放弃对海南岛的治理,撤销珠崖郡。这一决策也标志着海南岛再度脱离了中原政权的控制。
虽然贾捐之的建议从经济和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合情合理,但他忽视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治理手段化解岛上民族之间的矛盾,忽略了海南岛作为重要战略位置的潜力。因此,虽然他的建议在短期内可能有其合理性,但也表现出了过于保守的战略眼光。
至东汉时期,尽管汉伏波将军马援成功平定了两广和交趾等地,但对于海南岛的管理依然只是名义上的,合浦郡的设立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控制。而在三国时期,孙权也尝试派遣大军占领海南岛,但最终由于种种困难,未能成功。
总结来看,西汉朝廷放弃海南岛的行政控制,和明朝放弃安南的做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于地方官员对百姓的剥削引发了强烈的民变。如果朝廷能在开始征服时更加重视民生、推动社会发展,治理当地还是有可能成功的。遗憾的是,西汉未能做到这一点,而真正对海南岛进行有效治理的时期,直到隋唐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