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皇城之中弥漫着病危的紧迫气息。光绪帝卧于龙榻之间,慈禧太后召集宫中王公大臣进宫议事。议程看似简单,却关系到大清的根本继承:在爱新觉罗氏的溥字辈里,挑定一人来接续大统。众人心里都在猜测,究竟会是谁?在皇族近支的溥字辈中,有一位年岁较长、风度依旧儒雅、口才出众的人物,被视作最具备继承资格的人选,他就是溥伟。
当有人在议事时提及溥伟的名讳,慈禧太后却半晌不作声,仿佛对耳边的风声也不以为意。大臣们以为她没有听见,便再次提起溥伟之名,却见她面色渐露不悦,眉宇间透出冷厉的神色,令在场的诸公大臣们顿时噤若寒蝉,生怕触及禁忌,连声就此打住,不再谈及溥伟。
传闻称,这已经是溥伟第二次与大清皇位擦身而过的机会。其实,溥仪此前尚有一次坐上帝位的可能性,只是命运的齿轮再一次将他推离。那次是在慈禧自西安返京的途中,当时大阿哥溥儁之父因纵容义和团,招致慈禧的愤怒,遂让溥儁之名受牵连。因为父辈之罪,溥儁被视为不宜担任皇储,慈禧便宣布废除“大阿哥”的称号,以示惩戒。
在废除了溥儁之位的同时,慈禧太后也曾考虑将光绪皇帝禄退,但因列强的反对而作罢。然而当时又有人提出让溥伟来继承大统,慈禧听后只是轻轻一笑。想象两次与帝位的擦肩而过,若是溥伟愿意就此屈从,未必不能,但他显然不会甘心就此落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在御前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清帝退位的问题。讨论的共识是,在皇室特权得以维护、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以和平方式完成退位。这时,溥伟仿佛看到了新的契机,立刻跳出来表态:“君主制乃国本,绝无共和之理,我反对清帝退位!”他这一番直言不讳,立刻使会议的气氛变得异常紧绷。
这次御前会议因溥伟的强硬态度而气氛顿裂,次日再度召开时,连如奕劻等几位大臣都未出席,场面再度陷入僵局。散席前,溥伟对着众臣高声喊道:“若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这句激越的宣言,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痛了众人的心,也将他日后的名号定格在“复辟狂人”之位。
自此以后,溥伟身上多了一个鲜明的标签——复辟狂人。他不惜花费巨资、耗尽人脉,企图为自立的政治野心铺路。溥仪退位之后,北京城中各王府的财富传闻层出不穷,最终以恭王府的资产最为显赫,单是房产与土地的价值就接近两百万两白银之巨。
此后,溥伟对复辟的执念日益深重,凡有人向他索要资助以促成复辟,他都慷慨应允,甚至到了近乎固执的程度,若有所谓名义上的节制也难以阻止他。1933年,带着无尽的遗憾,他离开了人间,享年56岁。临终前,他仍以颤抖的声音喃喃道:“我不是纨绔子弟,我也非挥霍钱财。我所耗尽的一切,都是为了复辟大清!”
参考资料:《晚清的皇族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