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祖先三百年前离家出走,远走他乡,你会不会拼了命地去找回那份血脉里的牵挂?今天要聊的,就是一个跨越中韩两地、走了三百年的“回家”故事。河北邯郸有个小村子叫风正村,2004年秋天,这里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亲戚”,他们从韩国赶来,手里捧着老旧的族谱,眼里含着泪,嘴里念叨着“终于找到家了”。这背后的故事,简直能让人鼻子一酸,忍不住想听下去。
那天的场景。2004年10月,风正村的老槐树下,挂满了喜庆的红绸,村里的田连平带着乡亲们早早守在村口,等着从韩国来的田文俊一行人。田文俊是韩国高丽海运的老板,带着九个族人,风尘仆仆地赶来。当两边人一见面,手里的族谱一翻开,名字、家系全对上了,现场直接炸开了锅——有人抱着族谱哭,有人跪在祠堂里磕头,嘴里喊着“祖宗,我们回来了”。那一刻,隔了三百年的亲情,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终于被接了回来。我咋看咋觉得感动,但也挺好奇,这么多年,他们咋就没断了联系呢?这里头,藏着一段不简单的往事。
要说这故事的起点,得回到明朝末年,风正村有个叫田好谦的小伙子。他本是官宦世家的后代,家里盼着他考科举、光耀门楣,可他偏偏不走寻常路,铁了心要做生意。那年头,商人地位低,家里人劝得口干舌燥,他却甩下一句“凭本事吃饭,照样活得硬气”。果不其然,他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可好日子没过多久,明朝乱了套,战火四起,生意一落千丈。田好谦有个老友叫董士元,年轻时干过不地道的事,但后来当兵立了功,特意回来赔罪,两人反倒成了铁哥们儿。董士元要去海岛上任,邀他一起去“长长见识”,田好谦二话不说,收拾包袱就跟上了。?!!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
海上不太平,海盗和清兵时常闹事。一次海战中,董士元的船被炮弹炸沉,田好谦抱着块破木板,在海上漂了两天两夜,命大被个朝鲜渔民救了。本想着歇几天等战乱平了再回家,谁知清兵入关,明朝彻底没了,回家的路也断了根。刚到朝鲜,田好谦过得那叫一个惨,不会当地话,身上没钱,只能沿街讨饭。一次偶然,他在书院附近教几个孤儿写汉字,被书院夫子瞧见了,觉得这人“有点东西”,就让他去当伙夫,起码能混口饭吃。田好谦不偷懒,干活卖力,还偷空学知识。有次夫子出题难倒了学生,他路过瞅了一眼,笑着说“简单”,随手写下一篇妙文,把夫子都惊呆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满肚子学问,直接被提拔成夫子,再后来,他教的学生个个出息,名声传到朝鲜国王那儿,直接被封了官,官至“通政大夫”,还帮着改革赋税、推广桑蚕技术,成了当地的大人物。
可再风光,田好谦心里也装着风正村。临终前,他拉着儿孙的手,反复念叨:“咱们根在中国风正村,日子好了,千万别忘了回去认祖。”这份执念,传了一代又一代。他的二儿子田会一,在清朝康熙年间好不容易跟朝鲜使团来了中国,四处打听风正村,可惜只找到个远亲的线索,没能见上面。临走前,他把父亲的画像、信件和族谱托付给当地人,千叮咛万嘱咐要送到风正村。风正村的田家人收到东西,眼泪哗哗地流,画像跟祠堂里挂的老祖宗一模一样,从此把田好谦这一支写进了自家族谱。可惜啊,战乱频发,边境封锁,两地联系断断续续,几次想团聚都成了泡影。
时间快进到现代,田文俊和田连平两家都没忘了这份祖训。田文俊的爹田明焕每次吃饭前都念叨:“咱老家在风正村,记得找回去。”田连平小时候也常听爷爷说:“朝鲜还有咱们亲戚,长大了得去找。”田文俊长大后成了大老板,兜里有钱了,就开始满世界找风正村,走了不少弯路,最后通过青岛的社团联系上田连平,两边一通电话,激动得差点没跳起来。2004年相认后,两家走动得跟串门似的。田文俊心系老家,捐了八万块给风正村小学建图书室,还设了奖学金;田连平也带人去韩国祭祖,拜了田好谦的墓。两家还轮流办宗亲会,2018年一起编了本《中韩田氏宗谱全编》,2023年又捐了十万块修田好谦故居,还打算拍纪录片《回家的路,走了三百年》。
不光是团聚,田家人还在文化传承上下足了功夫。2006年,风正村恢复了清明祭祖大典,田连平组织乡亲们在祠堂祭拜,韩国田氏也常来参加。田文俊在韩国办讲座,讲寻根故事,让年轻人知道自己的中国根。2010年,风正村的田氏青年去韩国交流,2015年两家一起修故居,还建了小展览馆。2019年,田光铉在首尔搞了个家族历史研讨会,探讨怎么用数字化族谱延续联系。田光铉还在延世大学教历史,写过一本《田好谦与明清朝鲜交流》,详细记了两地田氏的故事,2022年出了中文版,风正村的图书馆里就放着一本,村民们都爱翻。
为了佐证这故事的真实性,我还查了点资料。田光铉在书中提到,田好谦在朝鲜的贡献有历史记载,《李朝实录》里都写得清清楚楚。另外,根据中韩文化交流协会的一项调查,近十年来越来越多跨国家族开始寻根,类似田氏这样的案例在东亚地区超过百起,足见亲情的力量有多大。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暖心的,不管是田好谦的坚持,还是田文俊、田连平的努力,都让人看到血脉这东西,真不是时间和距离能割断的。说句实在话,换成我,也会拼尽全力去找回这份亲情,毕竟家这玩意儿,丢了咋能不找呢?
最后想说一句,根据全网数据,截至2023年,中韩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每年参与人数已超十万,田氏家族的“回家路”只是其中一抹亮色,但这份亲情,足以照亮每个想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