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是清朝旗人社会生活与军事组织的核心框架。凭借着以旗人为单位的八旗部队,清王朝在多次征伐与对峙中逐步夺得天下,完成统一。进入晚清以后,国家日渐疲惫、财政窘迫、叛乱不断,八旗的战斗力却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成为国家抗衡力量的短板。站在史学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晚清时期,八旗兵的形象已与昔日的豪勇相去甚远,士气低落、组织涣散。于是人们自问:晚清后期,八旗到底为什么会失去昔日的战斗力?
八旗制度的源头可追溯到女真人的狩猎共同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公元十六世纪末),时任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对族内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整合,初步分出黄、白、红、蓝四色旗。大约十一年后,他又在此基础上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色镶旗,使旗幕体系逐渐完备。就此,所谓的女真八旗制度正式成形,成为日后统治力量组织架构的雏形。
实行八旗制度后,和平时期的八旗成员多为普通民众身份转化的兵员;一旦进入战斗序列,他们就变身为受过专门训练的战士,具备较强的协同作战能力。此后在皇太极时期,又设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使八旗体系扩展为三大旗系: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形成多民族共同参与的军事体制。
清军入关后,八旗兵被派往各大要冲和重镇驻守,成为稳固政权的前线力量。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土地征用与再分配:清廷将大量汉人耕地没收、重新分封给旗人家庭,甚至免除了他们的赋税。这种优厚的安置政策,使旗人生活日渐富足且奢靡,军队的军事训练和骑射传统也随之淡化,甚至出现以逸待劳的现象。
到了康熙年间,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明显下降。三藩之乱的平定,主力并非以八旗为主,而是以绿营兵为核心。绿营兵是以绿旗为标识、以营为单位重组的部队,实质上是以收编的明、汉兵为骨干的混合力量,承担关键战斗任务。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绿营兵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成为多数重要战役的主要力气。例如雍正二年所作的柴达木之战,以及乾隆时期的大小和卓之战和大小金川之战,这些战斗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营兵的调配与执行。
进入晚清,八旗士兵的道德与纪律日益败坏,军中出现严重的贩卖军械与人口现象,一些旗人甚至沦为痞棍无赖,战斗力已所剩无几。清政府为镇压白莲教,不得不动用最精锐的健锐营与火器营,可谓战斗力下滑的又一镜像——这些部队在实际战斗中却往往因纪律松散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战斗尚未爆发就已失去战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