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多出身于行伍,凭借沙场厮杀与铁血征战一步步打下江山。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打”字。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原本以武力成名的英雄豪杰,一旦坐上皇位,往往会表现出对文化的强烈兴趣,试图以文治巩固武功。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真正草根皇帝,少年时期穷困潦倒,几乎不识字,只能算半个文盲。但在成为皇帝之后,他却开始努力向读书人靠拢,时常吟诗作对,刻意展现文人风采,仿佛要为自己粗鄙的出身添上一抹书卷气。他的文采究竟高下如何,历代学者评价不一,但在当时,臣子们自然是极尽赞美之词。关于他吟诗作赋的趣事,史书中多有记载,今天我们就要提及一则颇有意味的故事。
要讲这个故事,先得追溯到宋代,提到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朱元璋所续上的那首诗,其前两句正是出自赵匡胤之手。赵匡胤同样是典型的武将皇帝,但与朱元璋不同,他的家世并不卑微。赵家在唐代便是官宦之家,可以说出身于“官二代”。他成长于五代十国的乱世,少年参军,逐渐崭露头角。但尽管身处军旅,赵匡胤的文化素养却并不低,这为他后来登基奠定了另一重形象。
相传在他还效力于后周柴荣时期,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人看到赵匡胤的家中不断有士兵抬进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木箱,心中顿生疑虑,怀疑其中藏有不义之财,便向柴荣进谗。柴荣素来器重赵匡胤,但为求证实,还是决定亲自前去查看。谁知一到赵府,果然见到士兵们正忙着搬运大箱子。柴荣打开一看,竟全是书籍。赵匡胤赶紧跪地说明:“臣自知学识浅薄,愧对圣恩,所以购置书籍,勤加学习,只为更好地报效陛下。”这一番话令柴荣深为感动,对他的信任更甚从前。
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称帝之后,他愈发重视自身修养,常在朝堂上作诗一首,以示风雅。他的旧部多为粗犷武夫,不通文墨,因此每逢赵匡胤吟诗,无论佳劣,群臣都必然大加赞赏。一次中秋佳节,君臣共赏明月,赵匡胤酒兴正浓,口占两句:“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此句一出,群臣齐声喝彩。但偏偏在这热闹的氛围下,赵匡胤却一时想不出下文,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幸好有位机敏的臣子立即圆场,称这两句诗意境高远,乃千古绝唱,世间无人能续。于是,这两句便成了“绝句”,后世无人敢再补上。
然而,四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却不以为然。他兴致勃勃地说:“这有何难?”随即提笔续写道:“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这四句合成一首诗,虽未必在格律和意境上完美衔接,但也算是两个开国皇帝跨越时空的一次奇妙“对话”。从某种角度看,这不仅仅是文采的比拼,更是两位皇帝在精神气质上的一种呼应:一个在乱世中崛起,以书香润泽帝业;一个自草莽而起,以诗句寄托雄心,历史因此多了一段耐人寻味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