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团结,源自两千多年前对书写体系的统一。正是秦始皇这位被后世称作千古一帝的人,完成了六国之间的文字统一,才让跨越山川的文明传承获得共同的语言基础。若把历史拉回统一之前,我们就能看到六国时期的文字并非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而是各自保留着独特的习惯与符号。
现今的古文学学者何琳仪先生把六国的文字分成四大派系,分别对应齐、燕、晋、楚四地的传统。划分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地名叠加,而是以地理格局为主线,辽阔的北方和中原区域形成两条主脉,南方及其他地区则在边远次要的层级上发展出支派。六国之外的许多小国,也沿袭并扩展了这些派系中的某一分支,形成错落有致的文字谱系。
这四派在春秋前后经历了各自的改造与演变,逐渐呈现出不同的笔画偏好、用字习惯和刻印风格。等到周平王东迁,西周的王土归于秦国,这一过程使西周的书写传统在秦地被保留与传承下来。秦国因此延续了西周的规范文字,並发展出以小篆为官方字体的统一体制,成为后来正统书体的核心基因。
在战国之前,华夏各族通常仍以较为统一的文字系统进行交流,尽管区域差异逐步显现,大多数人使用的还是经官方整理、广泛流传的规范字形。然而战国的连年战乱打破了这种统一的节奏,各国文化的自我呈现变得越来越多样。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这一现象有精到的描述,他写道诸侯政务混乱、礼乐制度难以统一,典籍散失、衣冠制度异、语言发音不同、文字形体各异,体现了文本与制度的分离与错位。
六国文字的统一源头其实来自于雅言的传承。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子所雅言的背后,涉及到《诗》《书》和礼仪的正音传承,意味着官方与经学文本的读音与书写都以雅言为准。尽管孔子常用山东口音的语言现象,但阅读经典时所用的“正音”确实体现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语音体系。虽然六国之间彼此敌对,交往却十分频繁,外交、贸易与文化交流持续不断,因此六国间的文字虽存有差别,却基本上可以互相辨识并保持沟通的可能。
总体来看,六国文字之间的差异虽然存在,但并未造成不可逾越的断裂。随着秦始皇完成六国的统一,统一的文字制度被建立起来,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得到正式确认,并在此基础上持续稳定地发展。此后,文字的形态与用法几乎没有再经历大规模的改动,统一的书写传统成为治理与传承的重要支柱,促进了中华文明的长久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