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是日本人,为什么他的墓碑要用我们中国的汉字雕刻?
安倍晋三是日本人,这点大家都知道,可他去世后,墓碑上却写着汉字“安倍家之墓”。这事有点出人意料,也让不少人好奇怎么回事。
按理说日本也有自己的文字体系,用日文写名字并不稀奇,但偏偏是汉字,刻在一个前首相的墓碑上,看上去挺讲究。是不是有些门道?也许不只是个人爱好那么简单。
以前听说过,日本古时候没文字,那时候他们还处在农业社会,大概类似我们更早几千年的样子。连数字都用绳子打结来记,这话听起来像传说,其实可能真有点根据。
中国这边到了西汉,已经弄出了隶书,小篆什么的也快淘汰了,而那个时间段,日本才刚刚学会种水稻。有时候文化之间的差距,不是一两代能补上的。
后来佛教从中国传到朝鲜,又从朝鲜漂过去日本,一起过去的还有书本、诗文、还有汉字。他们就是靠这些东西,一点点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系统。所以有人说,日本的文化根子上,还得追溯到我们这边来。
不过话也不能说死,说不定还有别的人带过去的,也不是完全确定,很多东西,到现在也没法彻底理清楚,只能说大概如此吧。
据说最早接触这些汉字的人,基本都是贵族和宫廷里的人,因为太难学,一般人压根用不上。所以当时如果谁会用汉字,会说几句汉语,那就说明这个人身份很体面,在社会里地位很高。
安倍晋三家族出身政治世家,他外祖父还是日本首相,他父亲也是内阁大臣,这种家庭,基本从小就接触这些传统文化。据说他本人对书法很有研究,可能平时还会写一点毛笔字,就跟咱们小时候学毛笔差不多那种意思。
我记得80年代那会儿,还有小孩练毛笔字,有个同学拿鸡毛当笔,也不知道哪儿听来的方法,弄得满手墨水。我后来再见到的时候,是电视里一些书法节目里看到的了,好多年没碰过了。
现在日本很多重要场合,比如寺庙宫殿、大型建筑什么的,还是愿意刻中文这种老字体。他们觉得这样庄重、正式,说不上为什么,就是看着踏实。一些婚丧嫁娶的大事,也喜欢写几个古老字体,大概是觉得更体面吧。
所以“安倍家之墓”这几个字,其实在日本并不少见,在他们眼中,这种字体反而象征着一份尊贵和威严,而不是外来的模仿。这和我们现在看欧洲花体英文可能有点像,是个气氛问题。
你要是去京都、奈良这些地方转一圈,看寺庙、神社那些匾额,大多都有熟悉的中文字。乍一看以为是哪儿复制咱们的,其实他们自己祖上传下来这么用,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不管年轻人认不认识,他们还真就这么坚持着刻下去。
教育家庭这一块,现在好像依然挺重视学习汉字,有时候翻他们的小学生课本,还有不少中文字,只不过读音变了,用法也改了一些。我看着都觉得挺别扭,不过他们习惯就行,我是不适应了。
当年遣唐使来中国,那批人回国后就带去了整套唐朝文明,说白了连穿衣打扮都照搬过去。这么想想,现在看到墓碑上刻“安倍家之墓”,其实并没那么稀奇,只能说明他们还把这种传统看得重,有种传承下来的感觉吧。
以前我去过一次东京,那次在浅草寺门口看到个牌匾,上面也是四个正楷大字,全是标准繁体。我当时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哪位中国书法家题的名,结果当地导游告诉我是江户时代留下来的原物,还特意保护起来防止风化,可见确实宝贝得紧啊。
虽然很多年过去,他们对这些带中国特色的内容好像感情更深了一些。不一定是真懂,但肯定觉得好,就是那种朴素的喜欢,讲不清道理,却认认真真地做下来了。这让我忽然想起来,我们小时候贴春联,也是只挑红纸黑墨,不管印刷多漂亮,总归心里认这个老样子,那味儿才对劲嘛。
所以一个前首相用中文字作为最后归宿的一种表达,看似挺突兀,其实顺理成章。我猜,他生前或者家庭里,对这种形式有特别安排吧,不是什么突发决定,更像是早已计划好的体面告别方式。而且,“安倍家之墓”这种表达,在他们社会层级中可能是一种显摆,也是身份象征,用得越古越板正,看起来越不像普通百姓家的样子。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很多年轻日本人,对这些老文字慢慢开始陌生了。街头店招牌越来越多片假名和平假名,有些甚至改用英文装现代感。等以后,再回头看这类墓碑,会不会反而成了一种孤独保留下来的老气息,很难讲啊……
风水轮流转,有一天谁还能读懂那些深奥字体,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