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鸾是咸宁侯仇钺的孙子,继承了家族的军职,原本拥有扬州府的籍贯。然而,尽管在名义上与扬州紧密相连,实际上,仇鸾的故乡却是偏远的平凉镇原。对于平凉,他显得尤为敏感,甚至有些避讳提及。不同于许多官员依赖家族背景上位,仇鸾的崛起与他在“大礼议事件”中坚定支持明世宗的立场密切相关,也正因如此,他得以一跃而上,在大明的官场中如同一颗不倒翁,屹立不倒,稳居高位。
嘉靖十七年(1538年),仇鸾在征讨安南时因屡次压迫当地官员而被罢免职务。尽管如此,他依旧凭借其过硬的背景迅速恢复,先后担任宁夏总兵与甘肃总兵。然而,由于他的军事才能有限,常常阻碍军务进展,最终遭到总督曾铣的弹劾,被革职并囚禁。正当曾铣因“河套之议”而入狱时,仇鸾看准时机,巧妙地诬陷曾铣,自己也因此脱身,不仅出狱还重新获任大同总兵。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因多次请求恢复长城关口的互市贸易未果,最终决定发动战争,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庚戌之变”。当仇鸾望着铺天盖地的鞑靼军队时,心中不免一阵恐慌。毕竟,他的总兵职位并非凭借真正的军事能力获得,而是通过贿赂严嵩之子严世蕃而得来的。
严嵩是明孝宗年间的进士,步步高升,最终成为礼部尚书和翰林院学士。虽然明孝宗是位英明的皇帝,且在位期间开创了“弘治中兴”,他个人也注重制度建设,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在后宫深受敬爱。然而,命运多舛,明孝宗早逝,年仅36岁便撒手人寰。新帝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后,虽然聪慧,但却深受宦官刘瑾控制,导致朝政腐败。刘瑾掌控的“八虎”成为权力象征,直到他被凌迟处死。
明武宗31岁去世,无子嗣,朝廷迎来正在为父亲守孝的朱厚熜继位,这就是后来的嘉靖帝。年仅14岁的嘉靖帝成为皇帝后,虽出身贫寒,但凭借聪明才智迅速掌握了朝政大权,并通过大礼议事件逐步削弱权臣的影响。严嵩也凭此事件进入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严嵩的升迁并非仅凭自身能力,而是靠着对嘉靖帝的深度阿谀奉承。他与夏言的关系尤为特殊,严嵩通过讨好夏言,最终在嘉靖二十一年取而代之,成为内阁首辅。
然而,严嵩的权力并未止步于此。在嘉靖二十七年,曾铣因被诬陷贿赂夏言而被处死,而严嵩则通过操纵舆论,成功让嘉靖帝相信夏言并非忠诚,结果夏言被斩首,严嵩则再度坐回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凭借父亲的权势,从未参加科举便顺利进入国子监,后来成为官员,步步高升。显然,严氏父子的影响力不仅贯穿了整个明朝,而且极大地腐蚀了朝廷的吏治,导致嘉靖帝与一众权臣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局势难以改变。
同年,仇鸾面临着庚戌之变的挑战,面对鞑靼大军的压境,他决定通过贿赂的手段去打破僵局。仇鸾不仅向俺答汗送上了重金,还为其带路,绕过大同,直逼京城。然而,与93年前的“土木之变”相比,嘉靖朝的北京防线极其脆弱。当年英宗在土木之变中失去大量精锐,而忠臣于谦却坚守住了北京,成功避免了朝廷迁都。然而到了嘉靖年间,京师的兵力早已严重削弱,禁军不过四五万,其中多数为年老体弱或是负责内务的军官。面对如此形势,北京根本没有能力应对鞑靼大军的进攻。
有趣的是,虽然仇鸾引来了鞑靼军,然而他也成了第一个上前勤王的人,嘉靖帝一时没有意识到仇鸾的真正意图,于是便封他为平虏大将军。收到俺答汗的书信后,嘉靖帝和大臣们展开讨论,而严嵩则轻描淡写地认为这不过是“抢食贼”,不值一提,认为俺答汗会很快撤退,反正被抢的也不是他们家的财物。最终,嘉靖帝采纳了礼部尚书徐阶的建议,决定与俺答汗谈判,允诺其通贡,从而迫使鞑靼军撤退。撤退途中,由于遭遇暴雨,仇鸾试图趁机袭击落伍的骑兵,以期借此立功。然而,俺答汗心生疑虑,最终在过白羊口时折返,仇鸾的兵力也因此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溃败,仇鸾险些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