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败,是古代战争中常见的一种计谋,屡试不爽,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这种战术有时是故意为之,用来引诱敌人上钩;有时则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暂时示弱。其精髓在于“欲擒故纵”,通过假装失败,麻痹敌人警惕,最终出奇制胜。
在阵前单挑中使用诈败,目的通常是示弱以引诱对手追击,再借机出奇招制敌,可能直接斩杀,也可能活捉。类似的战例数不胜数。比如夏侯渊诈败杨任,利用拖刀计一击致命;庞德诈败关羽,虽然拖刀计被识破,但他又施冷箭,射中关羽,使其受伤;张飞与马超夜战时,两人斗得难解难分,竟各自施用诈败之术,甚至出现马超抛铜锤、张飞放冷箭的场景,战况极为激烈。
若是率军冲锋陷阵时,诈败的作用更大。它能够诱导敌军误判形势,把他们一步步引入包围圈,然后集中兵力合围歼灭。或者,诈败还能诱敌出城,待敌军主力远离,再趁机夺取城池。例如夏侯惇诈败关羽,将其引至下邳城外二十里,最终曹操设伏合围;马岱诈败曹洪,将其引诱出潼关,使马超、庞德乘势攻破潼关。
然而,诈败并非人人适用。像吕布、张飞、马超、许褚这样勇猛无比的猛将,往往直接以绝对实力取胜。遇到强敌时,他们通常选择硬拼到底,不会轻易诈败。即使战略需要诈败,也少让这类武将执行,因为他们若突然败走,敌军很可能不信,反而会起疑心。
同样,心高气傲的武将也极少诈败。关羽就是典型代表,他斩将无数,威震敌我两营,傲气极盛。若让他诈败,就等于削自己脸面。他生平唯一一次诈败,是长沙之战。彼时他夸口只需率五百校刀手便可攻取长沙,结果与黄忠鏖战一百五十合仍难取胜,最后被迫使出拖刀计才脱身。
因此,诈败必须以“自保”为前提,有足够的实力才能有诈败的资本。而且,还要看对手是谁。像双刀客孟坦在关羽面前诈败,转眼就被追上斩杀;在赤兔马面前诈败,更是自寻死路。
历史上善用诈败的将领不少。刘备曾两次诈败:一是在剿灭黄巾军时,他诈败诱敌,关羽、张飞伏击成功歼敌;二是在火烧博望坡时,他诈败夏侯惇,引其误入火阵。关兴在木门道诈败张郃两次,执行了诸葛亮的计策。曹洪三次诈败:南郡之战中,他先后诈败甘宁、程普,引诱周瑜深入,最后曹仁用毒箭射中周瑜;他还用拖刀计斩杀了猛将何曼。赵云则有四次诈败经历,包括博望坡两次诈败夏侯惇,以及诈败生擒祝融夫人。马岱同样诈败四次,甚至在对魏延、张飞时也用此计。黄忠更是连续诈败四次,诱敌深入后奇袭敌营,取得大胜。
然而,这些名将都不及一人,那就是“诈败王”魏延!魏延归顺蜀汉后,刘备很器重他,但诸葛亮始终忌惮其反骨之相,对其冷淡压制。尽管如此,魏延却在诸多战役中以诈败立下赫赫战功。
他诈败庞德,借走位巧妙,一箭射中曹操的人中;诈败鄂焕,以假败引敌,联合张翼、王平生擒对手;诈败祝融夫人,两次辱骂挑衅,引其愤怒追赶,结果被擒;诈败兀突骨,更是连败十五阵,虽心中不愿,但正因如此,才成就火烧藤甲兵的经典战例;他诈败姜维,将其引入伏击,迫其归顺;诈败张郃时连连挑衅,令张郃愤而深追,最终中伏而死;甚至连司马懿都在上方谷中了他的诈败之计,险些被火烧致命。
魏延总计诈败二十三次,每次都奏效,每次都建功立业。他能屡屡成功,一方面是因其武艺高强,能保证安全撤退;另一方面,他还擅长辱骂挑衅,让对手失去理智。两者结合,使他在诈败之术上无人能及。
综观三国,能把诈败演绎到如此极致的,唯魏延一人。他不仅诈败次数最多,而且对象包括庞德、张郃、姜维、司马懿等顶尖名将。若论诈败之术,魏延无愧是当之无愧的“诈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