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疆域争议如此之大?从历史背景来看,这与明朝独特的统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大多数省界线蜿蜒曲折,这是经过长期行政管理、利益博弈与调整后的结果。然而在明朝时期,除了“汉地十八省”的界线较为复杂之外,其余大片区域的疆界在地图上几乎都是平直的直线。无论是社科院发布的历史地图、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还是静夜史常用的布哈林地图,皆是如此。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明朝从未在某些区域建立过实际控制,由于缺乏详细的地籍资料,只能用直线粗略标记疆域;
第二,即便某些地方一度被明朝纳入版图,控制时间也非常短暂,明廷无力进行精细的行政划分。
因此,明朝疆域之争源于既有实际控制区,也有名义管辖区,且两者界限并不明确。
---
明朝疆域的真实规模
综合不同史料版本来看,学界普遍认为明朝疆域面积超过 900万平方公里,但具体数字存在较大争议。甚至有人将伏尔加河下游都算入明朝版图,理由是明后期瓦剌部的土尔扈特部在与准噶尔、叶尔羌汗国争斗失败后,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由于瓦剌曾受明朝册封,因此有人推论土尔扈特部所到之处也属于明朝疆域。
然而,这种推断显然缺乏客观依据。正如《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所言:“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连汉朝都未实现的理想版图,明朝更不可能达到。
因此,静夜史等研究者认为,应该将明朝疆域划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
- 前期(1368年-1425年):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仁宗朱高炽时期,疆域面积大约为 900万平方公里;
- 后期(1425年-1644年):从明宣宗朱瞻基到明思宗朱由检时期,疆域萎缩至 350万平方公里。
---
明朝前期的扩张与羁縻统治
明初的疆域包括“两京一十三省”、奴儿干都司、关西七卫、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旧港宣慰司等。长城以北的河套平原也在控制范围内,约 50万平方公里。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迅速展开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军事行动:
- 1368年,收复上都,设开平卫;
- 1371年,平定夏蜀政权,统一四川;
- 1372年,封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取代元朝成为青藏高原的宗主;
- 1382年,收复云南;
- 1411年,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加强对黑龙江流域的名义统治;
- 1407年,安南内乱,朱棣派遣 30万大军收复交趾,并设置承宣布政使司;
- 同时在西北地区设立“关西七卫”,通过羁縻政策安抚蒙古部众。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明朝疆域在地图上广阔,但实际上,除“两京一十三省”外,大量土地属于羁縻统治区。例如东北地区虽设四百余卫所,却大多由蒙古或女真酋长担任卫所长官,明朝缺乏驻军。青藏高原亦然,明廷主要通过册封宗教领袖和委托帕竹政权管理,统治力极为有限。
---
明朝后期的收缩与防御
进入明中期后,形势急转直下。
- 靖难之役(1399年-1402年)导致北方防御空虚,朱棣夺位后,将大兴安岭、科尔沁等地赐予朵颜三卫,削弱了自身防线;
- 1430年废弃开平卫,长城以北的防御缺口形成,辽西走廊成为唯一通道;
- 1427年撤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安南重新独立;
- 1435年废奴儿干都司,东北防线南退至辽宁一带;
- 1524年关西七卫撤入嘉峪关以内,彻底丧失西北控制;
- 1449年爆发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北方势力全面失衡;
- 1571年,隆庆和议签订,蒙古势力进入青藏与西域,明朝无力干涉;
- 同时期,葡萄牙窃据澳门(1553年)、荷兰占领台湾(1624年),明朝海防更趋被动。
至嘉靖年间,明朝疆域基本收缩到“两京一十三省”,实际面积约 350万平方公里,直至灭亡前再无扩张。
---
总结
明朝疆域争议之大,源于其羁縻统治与名义管辖之间的巨大差异。前期疆域宽广,但缺乏实控;后期势力衰退,防御收缩,疆域大幅缩小。
从地图上看,直线边界折射出明朝治理的局限性:缺乏驻军、缺乏细致划分、缺乏持续控制。
因此,要讨论明朝疆域,不能单看面积数据,而应结合历史语境,区分“名义”与“现实”的差别。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基于这篇文章再做一份明朝疆域演变时间轴,直观展示明朝疆域扩张与收缩的全过程。
你想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