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的松锦大战,成为明清对峙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当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已经在盛京(今沈阳)向大清皇太极跪拜剃发,正式投降之时,远在北京的崇祯皇帝却正为这位“殉节”的大臣举办盛大的祭奠仪式,甚至赐予最高规格的礼遇。这种前后落差,让崇祯皇帝在后世成为一个讽刺的笑柄。
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清军攻破松山;三月初十日,锦州陷落;四月初九日,塔山失守;至四月二十二日,杏山也被攻下。短短两个月,清军连续突破明军关宁防线北段,局势急转直下。之后,清军将松山、塔山、杏山三城焚毁,彻底摧毁防御屏障。此役中,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丘民仰等人被俘。五月初五日,洪承畴在盛京城门外跪拜投降,自此成为清朝的臣子。
然而,传到北京的却是另一种消息。奏报称洪承畴、丘民仰双双战死殉国。举朝震惊,崇祯帝悲痛万分,立即下令举行国葬级别的祭奠。根据明代礼制,一品大员通常赐祭九坛,而洪承畴却破例得到十六坛的最高荣典。朝廷在坛前一坛一坛地祭奠,直到祭到第九坛时,噩耗传来:洪承畴并未殉节,而是向清廷剃发称臣。顿时,朝堂内外如遭雷击,崇祯帝面子尽失,原本已下旨建祠、准备亲临祭奠的安排,也不得不仓促终止。
《家主尽节松山奏本》——一份由洪承畴家人上呈的奏报——曾极力为其辩护,称洪在松山被困,断粮无援,士兵以战马充饥,最后依旧誓死固守,毫无叛志。但因部下夏成德投降,洪承畴才被俘。奏报甚至写道,洪被押解时痛骂清军不屈,还叩首北望,发誓死后为厉鬼杀敌,试图将其塑造成忠烈之臣。可惜随着确凿消息传来,洪承畴投降已成铁案,家人的奏报也无法挽回他在明朝士林中的声名。相反,丘民仰坚守城池而死,才真正得到了崇祯帝的厚葬与建祠。
《清史稿·洪承畴传》明确记载:崇祯初闻洪承畴殉国,赐十六坛祭,建祠于都城外,并与丘民仰并列。但不久又得知洪承畴已降清,于是停止祭祀。这一来一回,不仅暴露了情报传递的混乱,更让皇帝本人颜面无存。
事实上,在漫长的围困战中,皇太极多次致书洪承畴与锦州守将祖大寿,软硬兼施劝降。当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更是亲自前来探望,以礼相待。这种姿态,加上明廷积弊已深、农民军无法撑起天下大局,而清朝国势蒸蒸日上,使得洪承畴在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剃发归顺。可以说,他既是现实的投机者,也是政治格局的见证者。
最讽刺的,莫过于崇祯帝在洪承畴叛降的同时,还在京城隆重祭奠这位“忠臣”,以至于在历史记载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尴尬一笔。洪承畴的降清,让大明颜面无存,而崇祯帝的“误判”,更成为明末皇权孤立无援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