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1642年),即明朝灭亡前的两年,明廷与清朝之间曾经进行过一次秘密的议和尝试。这一举动,是在明朝内外交困、江山岌岌可危的背景下展开的。为了争取缓和局势,明朝的使臣曾两度前往沈阳与清方接触。然而,这场议和最终破裂,随之而来的便是同年十一月清军的第五次入关行动。那么,为什么这次议和会以失败告终呢?
一、走投无路的选择
1640年至1642年间,明清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松锦大战。明朝倾尽最后的精锐,派出洪承畴亲自挂帅,率领八位总兵和十三万大军出征,意图与清军一决胜负。皇太极得知消息后,也不敢怠慢,亲自率八旗精锐全力出击。他采取围点打援的战略,使明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结果,明军惨败,洪承畴也被俘虏。这一战的失利,使明朝元气大伤,军力几近枯竭。面对严峻的形势,崇祯帝不得不考虑议和,以求苟延残喘。
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被崇祯帝秘密委任,专门负责此事。为了保密,崇祯多次下达手诏,反复叮嘱“务必切勿外泄”。1642年三月,职方司员外郎马绍愉奉命出关,与清方接洽。然而,皇太极看到明方的诏书是写给陈新甲而非直接写给自己,便冷嘲热讽,认为:“既然是写与兵部尚书,又怎能算是贵国真心议和?”
二、清方提出的条件
第一次尝试未果,马绍愉等人只得返回。到了五月,他们再赴沈阳。虽然崇祯仍旧没有亲笔致信皇太极,但在旨意中写明“准该部便宜行事”,这已算是给予陈新甲相对宽泛的授权。皇太极这一次没有再故意挑剔,而是开门见山,提出了具体的议和条件。
清朝方面要求明朝每年向清方进贡黄金一万两、白银一百万两,而清朝则以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作为回报。同时,清朝提议划定边界:以宁远双树堡与塔山之间的土岭为分界线,两国在边境地带设置互市,进行贸易往来。最后,皇太极还发出类似通牒的警告:“若真心议和,须速派使臣携和约与誓书来;若无此意,今后便不必再派人来谈。”
三、意外泄密与议和夭折
这场秘密议和原本处理得十分隐晦,即便坊间有流言,也无人掌握确切证据。然而,就在崇祯和陈新甲对清朝条件犹豫不决之时,事情却因疏忽而败露。陈新甲办事不够谨慎,将马绍愉从沈阳带回的条件书信放在案几上,不料家僮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竟抄传出去,引发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很快,朝堂内外掀起了对陈新甲的口诛笔伐。
崇祯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先是下旨严厉斥责陈新甲。可陈新甲自以为居功至伟,认为自己为国求和并无过错,反而有所功绩,这种态度更让崇祯震怒。最终,在言官们的持续弹劾下,崇祯以“辱及我宗藩”的罪名,将陈新甲下狱治罪,并在当年七月将其处死。陈新甲一死,明廷上下再无人敢提议和,清谈彻底成为禁忌。
这场秘密的议和,以一场意外的泄密事件和政治清算而告终。它不仅暴露出明朝在末世的焦虑与无力,也折射出内部政治环境的严苛与互相倾轧。自此之后,明清之间彻底走上了兵戎相见的不归路,直至明朝的灭亡。
参考文献:《明史》;《东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