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推出“安徽抗战文物”主题宣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讲好安徽抗战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讲解员 汪慧娟
“村前叶子河,有座叶挺桥,桥下流水唱歌谣,思念也迢迢......”这支歌谣传唱的是泾县云岭镇罗里村的叶子河畔的“叶挺桥”,这座长8米、宽2米的木桥静卧于青山绿水之间,桥栏上斑驳的“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八个大字,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它曾是帮助乡亲们踏过风雨的交通设施,更凝聚了新四军与泾县百姓的鱼水深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军部旧址之一。
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这座群山环抱的小镇成为新四军华中抗战的领导中枢和指挥中心。当时,叶子河上仅有一座由几块木板搭成的独木桥,行人过河时摇摇欲坠,雨季洪水汹涌时更是险象环生。河对岸有新四军医院和子弟小学。孩子们每日战战兢兢地踏过独木桥上学,妇女们背着竹篓过桥送粮,战士们往返运送伤员时亦需更加小心翼翼。
叶挺军长目睹此景,忧心忡忡。他深知,这座桥不仅关乎军民日常,更是连接军民关系的纽带。1939年4月,叶挺提议重建此桥,并亲自设计图纸。军部副官处迅速行动,召集村民商议建桥事宜。消息传开,百姓奔走相告:“新四军要为我们修桥了!”男女老少争相报名,义务投工投劳。妇女们煮茶送饭,壮劳力肩扛木石,就连放牛娃也帮忙搬运碎石。短短数日,一座坚固的木桥拔地而起。
竣工当日,叶挺将军伫立桥头,提笔挥毫,在桥栏两侧写下“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八个遒劲大字。当地百姓赞颂新四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将这座桥亲切地称为“军民桥”。新中国成立后,云岭人民出于对叶挺将军的敬爱和贡献,又改称“叶挺桥”或“希夷桥”(叶挺字希夷)。
这座桥成为云岭军民团结的见证。新四军在云岭开办医院、创办学校、修械造枪,百姓则自发为部队送粮、照顾伤员、传递情报。一次暴雨后,桥基被冲毁,村民连夜抢修,叶挺亲自到现场指挥,与百姓一同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打桩固基。叶挺对战士们说:“我们打仗是为人民,建桥也是为人民。”这种生死与共的情谊,让新四军在皖南扎下根来。
新中国成立后,叶挺桥在原址重建为水泥桥,但人们仍沿用旧名。桥栏上恢复了叶挺的题字“军民合作,抗战到底”。人们驻足桥头,抚摸斑驳的字迹,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的号角与呐喊。2019年,叶挺之孙叶大鹰参观云岭时感慨:“这座桥是祖父与人民共同的杰作,它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力量,源于民心。”
今日的叶挺桥,依旧默默横跨叶子河之上。它不再承担交通之责,却成为云岭人民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这座桥的故事告诉我们:抗战的胜利,不仅依靠枪炮,更仰赖于亿万民众心中那座永不坍塌的“军民连心桥”!
(部分摘自《安徽革命文物故事》)
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
安徽文旅铁粉福利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