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众多公主当中,人们最熟知的自然是远嫁吐蕃、以和亲巩固边疆关系的文成公主,以及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太平公主。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唐代公主的名声并不算好,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安乐公主,她甚至一度妄想被立为“皇太女”。
文成公主的情况相对特殊。她并非皇帝的亲生女儿,而是出身宗室,因此被选中远嫁西藏,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者。自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皇帝亲生女儿作为“和亲公主”远嫁回纥的局面,那其实是朝廷在无奈之下的选择。而那些留在京师的公主们,大多嫁给了勋戚权贵。因为皇室血脉的优越地位,很多公主变得极为骄纵。
史书中留下了不少令人咋舌的记载:有的公主家奴竟然在闹市随意抓人充当奴婢,一旦有清正官员出面执法,将这些恶奴拘捕入狱,皇帝却下令释放,不予追究。更令人不齿的是,不少公主的私生活极为放纵,远远超出当时社会的接受范围。太平公主与郜国公主便常常被后世作为典型案例。可以说,娶到公主在许多士族看来绝非幸事,反而意味着家庭可能陷入麻烦。除非像郭暧这样有雄厚家世和父亲郭子仪的支撑,才能在婚姻中与升平公主抗衡。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特殊的婚姻礼制:若公主先于驸马去世,驸马必须守孝三年,这让许多人对迎娶公主望而却步。
宪宗选婿的尴尬
公元814年,唐宪宗在一次闲谈中,对年轻的独孤郁大为欣赏。独孤郁正是宰相权德舆的女婿,宪宗感慨道:“权德舆真是好福气,竟有这样一个出色的女婿!我也要为自己的女儿寻一个人才。”于是,他命宰相李吉甫在群臣子弟中物色合适人选。
然而,原本该是“天赐良机”的婚姻,却令朝臣们纷纷推辞。大臣们借口儿子身体有恙,生怕被选中。原因无他——娶公主意味着要承担难以伺候的负担,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无妄之灾。
岐阳公主的不同
宪宗最钟爱的嫡长女岐阳公主,就是此次择婿的主角。她的母亲是郭子仪的孙女,也就是郭暧与升平公主的女儿。按照血统,她无疑是尊贵至极。但与大多数骄恣的公主不同,岐阳公主自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史书虽未记载她的容貌,却留下“公主有贤行”的评价。
李吉甫多方寻找,终于遇到一个叫杜悰的年轻人。他坦然表示愿意迎娶公主。宪宗召见后,谈话甚欢,欣赏其才华。杜悰也因此得到破格提拔,随后与岐阳公主大婚。婚礼极尽隆重,皇帝亲自主持,禁军开道,场面盛大无比。值得一提的是,杜悰正是大诗人杜牧的从兄,这段婚姻也因此更添几分文人色彩。
贤内助的典范
婚后,岐阳公主的表现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她抛开公主的尊贵身份,尽心侍奉公婆,甚至在婆母生病时亲自调药熬汤,毫无娇纵之态。她觉得自己从宫中带出的婢女脾气过大,索性全部遣返,另择出身贫寒的少女为侍,以免横生枝节。这种务实低调的态度,堪称异类。
杜悰外放任官,岐阳公主总是随行。各地官员准备的繁琐迎送,她一概谢绝,生活节俭至极。这样的行事风格在朝野广为流传,也让杜悰赢得了贤妻助力,仕途一帆风顺,最终位至宰相。或许,那些当初害怕娶公主的士族青年,此时心中早已暗自后悔。
早逝的遗憾
遗憾的是,岐阳公主只活到三十九岁便早逝。她的一生虽不长,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皇室女儿同样可以以贤德著称。她在骄奢奢华的宫廷环境中成长,却能保持平常之心,这一点尤为难得。她的故事,也成为唐代公主群像中一道清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