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打破“父子相传”这一铁律、直接让皇位跨代传给孙子的案例并不算少见。例如南越武帝赵佗、汉昭帝刘弗陵、齐武帝萧赜、辽道宗耶律洪基、金世宗完颜雍、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等,都是代表性人物。
自从周公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之后,父死子继几乎成为中国王朝传承的不变法则。这个制度的核心可概括为三条:其一,“有嫡立嫡”,即皇后所生之子为嫡子,优先继承皇位;其二,“无嫡立长”,若无嫡子,则从庶子中择长者继承,并过继为皇后之子,以嫡子身份登基;其三,“无嗣过继”,若皇帝无子,则从宗室近支中挑选最近血脉之人过继,确保王朝不断绝。所谓“近支”范围很灵活,亲兄弟、堂兄弟乃至族兄弟都可以充任人选。按理,这样的制度足以保证皇统绵延不绝,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常常因现实政治或个人因素而出现“兄终弟及”,甚至直接跨过一辈传给孙子的情况。
一、赵佗传位于孙子赵眜
秦灭六国后,赵佗随大军南下,后来凭借局势自立南越国。刘邦称帝时,他一度对汉称臣,甚至接受了汉朝的册封。然而在吕后掌权时期,因贸易摩擦,赵佗自立为帝。其后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他又恢复对汉的臣属关系。活到103岁的赵佗,熬过了数十年风云变幻,其儿子们早已离世,最终只能将皇位传给孙子赵眜。这一特殊情况,是因其长寿反倒断了“父子相传”的链条。
二、刘弗陵传位于孙辈刘询
汉昭帝刘弗陵年幼即位,短暂一生无子而终。按制度,本该由近支宗室过继,霍光最初也立了昌邑王刘贺,但这位新帝荒唐不堪,仅27天就被废。重新选择时,霍光并未依规在兄辈儿子中挑选,而是扶立了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其原因涉及权臣顾虑、宗室内部矛盾以及舆论的同情倾向。刘询即位后,史称汉宣帝,开创了“昭宣中兴”。
三、萧赜传位于孙子萧昭业
齐武帝萧赜本可立次子萧子良,但担心其背后的琅琊王氏势力过强,难以控制。同时,孙子萧昭业能顺利承接已故太子的班底,政治上更易操作。萧昭业外貌俊美,表面温顺,深得祖父喜爱,然而登基后暴虐荒淫,不到一年便被叔叔推翻。此例显示皇帝的个人喜恶和权力平衡常常凌驾于制度之上。
四、耶律洪基传位于孙子耶律延禧
辽道宗糊涂昏庸,不仅被奸臣蒙蔽,还导致太子耶律浚被废、被害。等他醒悟时,已只剩孙子耶律延禧。出于血脉延续与补偿心理,他将皇位传给唯一的孙子。然而延禧继位后昏庸荒淫,加速了辽朝的衰亡。
五、完颜雍传位于孙子完颜璟
金世宗本有众多儿子,但因嫡长子允恭早逝,他在继承问题上受妻子乌林答氏影响颇深。乌林答氏曾为保清白投水自尽,其唯一的血脉就是允恭一脉。因此,金世宗宁舍众子而传位给孙子完颜璟(后来的金章宗),这带有深厚的情感因素。
六、忽必烈传位于孙子铁穆耳
元世祖忽必烈的嫡子真金英年早逝,照蒙古习俗,皇位必须传于真金一脉。真金诸子中,铁穆耳虽非嫡长,却因深得祖母和母亲喜爱,加之由皇后亲自抚养,获得了忽必烈的信任,最终继位为元成宗。这体现了蒙古人更重“嫡脉”而非“嫡长”的传统。
七、朱元璋传位于孙子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在长子朱标早逝后,急于确立继承人。他没有选择其他成年的儿子,而是直接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太子。原因在于嫡长子继承制的桎梏,以及朱元璋对秦王朱樉等人的不满。他晚年年事已高,不愿冒险等待变数,遂把皇位交到嫡孙手中。但后果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朱允炆,开创永乐盛世。
综观这些案例可以看出,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理想模式,但在历史长河中,政治斗争、血脉情感、权力平衡甚至偶然事件,都会打破规则,让皇位出现“父子断代,祖孙相传”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