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一位年仅12岁的红军小战士被附近村民好心救助,然而还未等他安全离开,便再度遭遇危机。当地的土匪搜查到这里,认出了他的红军身份。就在小战士面临被土匪杀害的危急时刻,他提出了一个请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请求竟然救了他一命。
这位小红军究竟是谁?他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请求?
1936年,在甘肃腊子口乡的一个猎户家中,传来一阵阵求饶的声音:“他不过是个孩子,求求你们放了他吧!”一个中年猎户跪在地上,眼神恳切地向面前的土匪哀求,而他口中所指的孩子,则被另外两名土匪粗暴地捆绑压在地上。
“你还敢为他求饶,私藏红军?我看你们是活够了!”土匪头子冷冷地威胁。猎户呆住了,他没想到那个瘦弱的小孩竟然是红军成员,现在只觉得后悔莫及——他后悔没有在孩子提出要离开时劝他快走,否则也不会落入土匪手中。
当时,日军在国内横行无忌,土匪又趁乱作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为民除害的红军队伍,却反而被本地土匪压迫,这让百姓更加无助。当地马家军土匪严令禁止百姓藏匿红军,发现即格杀勿论,这给红军的行军和掩护增加了极大难度。
猎户正欲继续劝说时,土匪已失去耐心,一脚踢向猎户的身体,随即举枪准备开枪。在关键时刻,那个小红军突然喊道:“住手!你们这么做和日本鬼子有什么区别?有本事就来射我!”
这位小红军名叫张金龙,年仅十二岁,是红三团“娃娃营”中的一员。因战乱造成大量儿童流离失所,红军特意组建了“娃娃营”以保护这些孩子。这里的孩子们年龄虽小,却很懂事,能吃苦耐劳,训练有素。队伍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且许多特殊任务都靠他们完成,正是因为年幼,反而更适合秘密行动。
张金龙的话让土匪暂时收住了杀意,但他们并无放弃打算。马家军一直大肆捕杀红军,若能将这个小红军斩获,必能获得丰厚赏金。自1930年蒋介石击败冯玉祥后,西北的马家军便投靠蒋介石,成为其反共工具。蒋介石借助马家军力量围剿红军,马家军则借国民政府支持扩大势力,双方相互利用,相互扶持。许多地方土匪也纷纷归顺马家军,红军成了他们的头号敌人。
“开枪,把他给我枪毙了!”土匪命令道。猎户惊恐颤抖,眼看着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张金龙却镇定自若,仿佛死亡并不可怕,他声如洪钟地说:“我们红军就是来剿匪杀鬼子的,就算你杀了我,还有千千万万个红军会站出来!”这番话让土匪惊讶,一个如此年幼的孩子竟然能如此坚定,视死如归。
张金龙三岁时,父亲被地主残忍杀害,母亲独自抚养他度过战乱岁月。八岁时,母亲也离世,留下他孤身一人。张金龙靠替村民做工勉强糊口,村里人纷纷给予帮助,供他暂时庇护。他的心中早已燃起理想,听闻红军是为百姓伸张正义的队伍,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痛苦,他早早地告别了童年的天真无邪。
他痛恨日寇的残暴和世道的不公,渴望投身红军,报效祖国。终于,村子附近的一支红军部队到来,他们没有扰乱百姓生活,反而帮助百姓伸张正义。红军拒绝收取百姓的粮食,他们的纪律严明,这让张金龙坚定了参军的决心。只有跟随这支队伍,才有希望改变命运。
经过多次申请,张金龙终于被红军接纳,踏上了革命征途,誓为死去的同胞报仇,肃清敌寇,换来百姓的安宁。
见土匪首领没有回应,最靠近张金龙的土匪举枪瞄准他的胸膛,猎户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觉得自己终究未能保护好这个孩子。突然,张金龙再次高声喊道:“等一下!”
土匪头子冷笑:“刚才你还摆出不惧死的架势,现在倒想求饶了?”
张金龙昂首挺胸,一副舍生取义的小大人模样:“我不怕死,但死之前有两个条件,希望你们答应。”
土匪头子好奇地点头示意继续。
“第一,放过这户人家,他们并不知道我是红军。第二,不用枪杀我,可以用刀砍死我。”张金龙的请求出乎意料,尤其是第二个条件让人难以理解。
土匪头子皱眉道:“第一条还说得过去,第二条为何?谁不想死得痛快点?”
张金龙回答:“我希望你们多留一颗子弹,能多杀一个日本鬼子,不要浪费在同胞身上。”他的话点燃了土匪头子心中的一丝正义感。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张金龙的言辞震撼,一个小孩子竟如此深明大义。举枪的土匪一时左右为难,不知是该放下枪还是继续。
“好,我放你一马,让你去杀鬼子。”土匪头子走上前,解开绑着张金龙的绳索,并递给他一笔“借来”的钱财,“听说红军往陕北去了,这钱够你路上用了。”
说完,土匪头子和手下策马扬鞭离去,留下张金龙和猎户在原地。猎户战战兢兢地走到张金龙身边,拍去他身上的灰尘,这时张金龙才真正感受到劫后余生的庆幸。
自参军以来,张金龙随队辗转各地,虽辛苦,却从未想过放弃。这次是大部队途中遭遇马匪袭击,张金龙被炮弹爆炸的余波震落山坡,昏迷过去,幸得猎户路过将他救起。
面对救命恩人,张金龙感激万分,但他拒绝了猎户的请求,毅然继续追随红军的脚步。正是无数像张金龙这样不畏生死的孩子英雄,撑起了那片风雨飘摇的天空,为苦难百姓迎来了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