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相同之处
将孙立人与廖耀湘进行对比,实际上是一件既有趣又充满启发的事。这两位名将之间,至少有三大显著的相似之处。
其一:两人都拥有“洋文凭”
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而廖耀湘虽然是黄埔军校六期的学员,但他也拥有法国“圣西尔军校”的洋文凭。这意味着,两人都曾接受过西方教育,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这种经历恰恰也是他们能够成为中国远征军两位著名指挥官的原因之一。与此相比,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沟通简直像是鸡鸭对话,误会不断、火气渐生,甚至史迪威在日记中直接称蒋介石为“花生米”(渺小顽固)。反倒是对宋美龄的评价充满赞美,称她为“白雪公主”,为什么呢?因为宋美龄同样有着西方背景。
其二:两人都成名于远征军时期
孙立人被誉为“东方隆美尔”,廖耀湘则被称为“东方巴顿”。而他们的上司杜聿明则拥有“昆仑雄狮”的称号。相比之下,这也是杜聿明在远征军中未能像孙立人和廖耀湘那样受宠的原因之一——杜聿明与蒋介石在思维上无缝契合,完全是典型的陕西冷娃,而孙立人与廖耀湘在西方化教育的影响下,战术上更具创新与灵活性。抗战胜利后,孙立人和廖耀湘分别获得了英美两国的勋章。廖耀湘获得了“金叶自由勋章”(美国),孙立人则获得了“银叶自由勋章”,杜聿明也获得了类似的荣誉。可以看出,从勋章的角度来看,廖耀湘受到了更多的认可,孙立人次之,而杜聿明则稍显逊色。
其三:两人拥有几乎相同的人生归途
孙立人最终被蒋介石囚禁在台湾,而廖耀湘则在抗战后,背着铺盖卷,先后在抚顺和功德林接受改造。这也就是说,两人最终都走向了不同形式的“囚禁”生活。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不拿杜聿明做比较?其实,杜聿明的地位与这两位名将不同。毕竟,杜聿明是他们的上司,因此,比较孙立人与廖耀湘更加贴切。至于谁更为出色,这就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了。
二、远征军时期谁更强?
首先,远征军时期的对比
在很多人眼中,孙立人似乎明显优于廖耀湘,毕竟“仁安羌大捷”可算是一场壮丽的胜利。然而,如果我们回顾以上提到的三大相同点,再讨论这场胜利,事情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廖耀湘为何能获得“金叶自由勋章”,而孙立人则是“银叶”?显然,远征军的历史远不止于“仁安羌大捷”那么简单。事实上,孙立人与廖耀湘也曾在战场上“较量过”。
那是在1944年,日军司令本多政材准备在孟拱河谷设置“螃蟹阵”以阻挡远征军的进攻。史迪威召集中方将领商讨对策,如何突破这道“螃蟹阵”。廖耀湘自信满满,表示:“我新22师出手,轻松捏断日军的螃蟹钳。”然而孙立人并不示弱,回应道:“我的38师在此,22师恐怕难以抵挡!”两人立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史迪威则暗自高兴,命令两人各自负责一个“螃蟹钳”,并让他们各自采取不同的战术,最终决定由廖耀湘负责卡盟,孙立人负责孟拱。
廖耀湘自诩为“东方巴顿”,选择了猛烈的进攻,打得日军狼狈不堪。他一路推进,将日军打得连连败退,让敌人根本没有反抗之力。孙立人则采用了巧妙的战术,作为“东方隆美尔”,他选择了更为细致的“清蒸”战术,打算通过精巧的佯攻和包抄来逼迫日军投降。在这一过程中,孙立人和廖耀湘迅速取得了各自的胜利。廖耀湘的战果非常辉煌,击毙日军7000余人,缴获大炮40门、卡车167辆以及30余座仓库。而孙立人也不甘示弱,击毙日军9154人,缴获大炮34门、卡车122辆,另外还获得了20多座仓库的战利品。
尽管两人看似平手,但实际上,孙立人无疑是“沾了廖耀湘的便宜”。廖耀湘则更专注于战斗的实际结果,不太在意名声的高低。而从这一战可以看出,廖耀湘深得美军的认可,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在美国军方中口碑较好,因为他完全掌握了美军的作战精髓——给敌人一个“狠狠炸”!
三、杜聿明的评价
既然在远征军时期,孙立人与廖耀湘难分胜负,那么最合适的评判者无疑是杜聿明——他们的上司。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杜聿明的评价并不能完全被信服,原因有两个疑点。
第一个疑点是,杜聿明明显偏向廖耀湘,认为他更为出色。例如,杜聿明批评孙立人“横行霸道,目中无人”,并指出“孙立人竟然不听命令”。这表明,孙立人在东北战场上,作为新一军的指挥官,居然不遵从杜聿明的指挥。然而,事实上,廖耀湘在抗命方面的表现并不逊色,甚至有时更为果断,曾因与蒋介石意见不合而引发矛盾。
第二个疑点是,杜聿明认为孙立人“争名夺利”,指责他在东北战事严重时,离开队伍去英美授勋,直到蒋介石愤怒地召回他才重新参战。而杜聿明评价廖耀湘时,却称其“胸怀韬略,大将风范”。然而,廖耀湘的名利心同样强烈,尤其是在败北东北战后,他对刘亚楼发泄不满,声称“你们共军使用巫术”——这一著名语句揭示了廖耀湘的性格。
综上所述,尽管杜聿明在回忆录中并未全盘否定孙立人的能力,但从上述评价可以看出,他对孙立人确实有一些偏见。因此,谁更胜一筹,依然难以决断。两人各具英勇与才华,真的是难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