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烽火连天,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及其传奇故事,但也存在不少名字较为罕见的人物,因此名字常常被误读。
在三国时代,有四位人物的名字极易被读错,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字有多种读音,更因为其字形与其他字极为相似,导致许多人难以正确发音。
毕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博大精深,许多古籍中包含大量生僻字和多音字,普通人读错成为常见现象。
此外,古代人和现代人在发音及用字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许多生僻字因晦涩难懂,已经极少被使用。那么,在三国时期,究竟是哪四位人物的名字最容易读错呢?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便是蜀汉后主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他在历史上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他的名字到底该如何正确发音?他身上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刘禅作为蜀国的末代皇帝,是刘备的嫡子。刘备拥有雄才大略和远大志向,然而这些优点在刘禅身上却难以见到。他不仅缺乏智慧,且显得昏庸无能。即便蜀国拥有诸葛亮这样令魏吴忌惮的杰出谋士,刘禅却对其忠告置若罔闻,最终导致蜀汉的灭亡。
蜀国灭亡后,刘禅沦为阶下囚。司马昭曾问他:“你还思念你的蜀国吗?”令人意外的是,刘禅竟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在这里很快乐,不再挂念蜀国,后来便有了“乐不思蜀”的成语。那么,刘禅的“禅”字到底该读作“chan”还是“shan”?
其实,“禅”字在刘禅名字中读作“shan”。虽然这个字通常读作“chan”,多用于佛教用语,如禅杖、禅师、坐禅等。古代帝王让位给他人也称为“禅让”,如尧、舜、禹三代帝王的禅让制度,都是“shan”的读音。
刘禅出生在东汉末年,彼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上层社会如刘备、诸葛亮等人对佛教信仰甚少,取名不可能用佛教读音,所以“禅”应读“shan”。
此外,刘备早年收养养子刘封,后来刘禅出生,他的名字便与养子“封”相对应。古代封禅是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封指筑坛祭天,禅指祭地,皆读作“shan”,因此“禅”读“shan”与“封”相辅相成。
刘禅字公嗣,“禅”代表帝王传承,“嗣”有继承之意,寓意继承父业,延续皇统。
第二位是荀彧,这位曹操的重要谋士名字也是极易读错的。荀彧两个字形状与“苟或”相似,有些人误读为“gouhuo”,令人大惑不解:曹操的首席智囊竟被称作“狗货”?这显然是认字不清造成的误会。
荀彧的正确读音是“xunyu”。他出自颍川荀氏,乃荀子的后代,其祖父荀淑被誉为神君,父亲荀绲对宦官颇有戒心,故让年轻的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以稳固关系。荀彧自幼才华横溢,名声远扬,为避外界非议,此举颇有用意。
南阳名士何颙见荀彧时赞叹:“此乃王佐之才也!”永汉元年,荀彧被举为孝廉,后任守宫令。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自封相国,荀彧辞官归乡,劝诫乡亲避乱。
颍川百姓不愿离乡,冀州牧韩馥派人接荀彧,然他未随行,独自迁宗族至冀州躲避战乱。抵达冀州后发现袁绍已据此地,袁绍礼待他,但荀彧不看好袁绍的前景。初平二年,荀彧弃袁绍归顺曹操。
曹操见荀彧,喜出望外,说:“这就是我的子房啊。”自此荀彧辅佐曹操,参与官渡之战扭转乾坤,追击袁氏,平定冀州,助曹操逐渐统一北方。荀彧虽助曹操成就霸业,但心系汉室,反对曹操称帝,后被贬离权力核心,最终郁郁而终于寿春。
第三位是甄宓,袁绍儿媳,甄逸之女,嫁给袁绍之子袁熙。官渡之战后,冀州邺城被曹操攻破,袁家遭逢浩劫,许多妇女受辱,唯甄氏与刘夫人仍端坐大堂。曹丕入袁府,见甄氏披头散发,哀泣于刘夫人膝上,便替她整理发髻,擦拭面容,惊叹其清丽容颜,遂纳为妾室。
甄宓后被封为魏国皇后,称甄夫人。她的“宓”字正确读音是“fu”,但常被误读成“mi”。
甄宓自幼聪慧,九岁时便能识字,用哥哥的笔砚学习,哥哥曾言:“你应多学女工,读书求知,莫非要成为女博士?”甄宓答:“古时女子学前贤经验以为借鉴,不学书又从何来?”
曹植曾在《洛神赋》中寄托对甄宓的哀思。洛神即宓妃,为东帝伏羲之女,死于渡洛水时。该赋原名《感甄赋》,甄宓的名字由此得来。
最后一位是李傕,董卓手下将领,其名字也易被误读。因“傕”字形与“催”相近,许多人误念为“cui”。
李傕正确读音为“jue”。董卓被杀后,李傕采纳谋士贾诩计策攻占长安,吕布逃亡,王允遇害。李傕与郭汜、樊稠共治长安。
综上所述,这些名字因字形复杂且含有不常用的字,导致读音常被误解。现今查阅古籍时,若遇生僻字,仍需仔细考证,以免误读历史人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