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帝的陵墓中,有四座墓葬尤为引人注目,它们的特殊性分别体现在“找不到”、“不敢挖”、“挖不动”和“挖了十年”这四个方面。其中,无法找到的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不敢挖的则是世界闻名的秦始皇陵;挖不动的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乾陵;而挖了十年的是创下“五个历史之最”的秦景公大墓。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秦始皇陵,几千年来,这座古墓吸引了无数的好奇目光。从秦朝末期的项羽、到唐朝末年的黄巢,再到近代的盗墓集团,许多人都试图闯入这座神秘的陵墓,但最终无一成功。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秦始皇陵如此难以进入呢?
秦始皇陵的奥秘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揭开。随着地球化学、物理探测技术的进步,考古学家们慢慢揭开了这座陵墓的神秘面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突然去世,享年50岁。继位的秦二世胡亥,为了证明自己的“孝心”和“正统性”,立刻调集70万劳力,加紧修建父王的陵墓。尽管陵墓建设已进行了37年,胡亥认为仍不够,又计划继续扩建十年。然而,由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秦二世不得不仓促地将始皇帝安葬在陵园中。
即使如此,秦始皇陵的建筑规模、豪华程度和陪葬品的丰富性依旧堪称历代帝王陵墓中的巅峰之作。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考古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探测中发现,陵墓遗址东至戏水河,西至临潼城区,南达骊山,北至新丰塬,总占地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约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园由内外两重城垣组成,呈“回”字形布局,其中南边的内外城墙仍高约8至10米,而其他部分则埋藏在地下。内城周长3870米,外城周长6321米,每个方位都有一扇城门,角楼四周更是层层叠叠。
大家熟知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不过是秦始皇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除了兵马俑坑外,陵墓内还有铜车马坑、石铠甲坑、珍禽异兽坑、文吏俑坑等各类陪葬坑,至今已经发现超过600座陪葬坑和墓葬。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的庞大规模和奇特构造,是世界上任何陵墓都难以匹敌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1981年中国科学院的地质学家采用现代地球物理探矿方法,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陵墓周围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水银!2002年,国家启动了“秦陵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查技术”项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探测结果表明,陵墓封土堆附近的水银含量异常高,而且分布极为规律,呈现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的特点,竟与当时秦帝国的河海分布如出一辙。据估算,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总量甚至超过了100吨。
为何秦始皇陵中需要如此大量的水银呢?一方面,这可能是为了防盗。秦始皇的陵墓内埋藏了无数珍贵的陪葬品,恐怕从他去世后就吸引了无数盗墓者的目光。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命工匠在陵墓中设置弩机机关,一旦有人触动,弩机便会万箭齐发,射杀入侵者。此外,他还在地宫中灌注水银,借此毒气将盗墓者拒之门外。考古学家曾在陵墓的甬道内发现了盗墓者的尸骨,显然他们中了秦始皇的“埋伏”。
另一方面,水银可能是用来防腐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着长生不老的梦想。他多次派遣徐福等人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但终未能如愿。于是,他决定采取“防腐”措施,确保自己死后仍能尸身不腐、灵魂不灭。水银作为古人已知的最有效的防腐剂,无疑成为了最佳选择。
此外,水银的另一个用途,或许与秦始皇生前热衷的巡游活动有关。古人相信“事死如事生”,秦始皇希望死后依然能“巡游”天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命工匠将地宫顶部绘制成星宿,底部仿照大秦山川河海,并注入水银,使得整个地宫仿佛在“流动”一般,铜棺在水银中漂浮,仿佛继续进行着生前的巡游。更令人惊奇的是,水银的分布与当时秦国的河海分布吻合,进一步印证了《史记》中的记载。
秦始皇陵的神秘程度,不仅体现在水银的使用上,还在于陵墓结构的设计。近年来的考古探测中,考古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在封土之下存在着一座高达30米、宽约22米的九层夯土建筑。这座建筑被认为是供死后的秦始皇登高远眺、欣赏帝国江山的场所。甚至在建筑内层,还发现了坚固的石质墓室或宫墙,为秦始皇的地宫提供了极为严密的保护。
尽管如此,关于秦始皇陵何时发掘的问题,始终存在争议。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保持对其的敬畏与保护。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发掘不仅会给珍贵文物带来不可逆的损害,还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正如考古学者所言,秦始皇陵不应被急于发掘,应当保持其神秘感,成为后人不断研究与探索的对象。毕竟,保护与传承,是我们最应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