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断发,削铁如泥”——这是古人用来形容宝刀锋利无比的经典语句。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个朝代都有那么几把堪称绝世的宝刀宝剑,号称能轻易削铁如泥,傲视群雄。那么,古代是否真的存在这么多巧夺天工的铸剑大师,打造出了这些锋利无比的兵器呢?如今科技发达,我们又能否复刻出这种锋利程度的刀剑?不妨先从古人的记载说起,看看哪些著名的“神兵利器”流传至今,还有哪些谜团未解。
谈起神兵利器,必然绕不开老祖宗传下来的轩辕剑!《名剑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广黄帝东行纪》记载:“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惟剑在焉。”
(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并无《广黄帝东行纪》一书,这可能是《广黄帝本行纪》的误写。)
这段文字是关于黄帝佩剑的最早记载,讲述了黄帝曾用首山铜铸造了一把宝剑,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轩辕剑。值得一提的是,黄帝成仙前炼丹铸鼎用的铜也来自首山,因此五百年后山崩地裂,剑却完好无损,这足以证明宝剑的坚韧异常。
这样的描述是不是刷新了你对五千年前古人武器制造水平的认知?别急,我们再看看先秦时期的两把宝剑——太阿和龙泉剑。《战国策》中有如下记载:
“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龙渊即龙泉剑)
这两把剑锋利无比,能断牛马,斩穿坚硬盔甲,可谓是真正的“削铁如泥”利器。而《绝越书》中甚至有更夸张的记载,称太阿剑能瞬间斩敌千万,鲜血流淌千里,堪称春秋时代的核武器,王者之剑。
不过,这些武器毕竟年代久远,且极为特殊,未必能代表所有古代兵器的水平。接下来,我们看看唐代的制式兵器——陌刀,了解兵工厂制造的武器具体有何特点。《新唐书》描述陌刀时,多次用“人马俱碎”“人马俱毙”来形容其威力,这也成为陌刀的代名词。但这些陌刀是否真能达到削铁如泥的锋利程度呢?恐怕还有些距离。
以最有据可查的陌刀为例,虽然缺乏实物出土,关于陌刀仍有诸多争议,但可以确定陌刀是对某类长刀或大刀的统称,而非单一兵器。例如《张兴传》记载:“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
唐代十五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多斤,士兵身穿铠甲(一般三十斤左右)手持二十斤重的大刀奋战,如果没有长时间锻炼和极强体魄,很难驾驭这把刀。又比如《李卫公兵法》中提到弓弩手配备陌刀和棒,这么重的刀具,恐怕训练有素的弓弩手也难以施展自如。
另外,“人马俱碎”的说法,实际上仅见于唐将李嗣业的战绩描写,所以这更像是形容李嗣业的勇猛,而非陌刀本身。至于“斩断牛马”的传说,其实用现代的唐刀、明清刀甚至日本刀,都能轻易劈断一头猪。试想,只要刀法精湛,一把锋利的菜刀都能轻松劈开一只鸡,把刀放大到两米长,断马劈牛其实并不稀奇。
说到削铁,不妨参考《李卫公兵法》中对甲士选拔的标准:要求在操场上能用刀劈开铁甲。但要知道,古代铁甲为了便于穿戴和活动,厚度一般只有2毫米左右,主要防御弓箭和冲击伤害。因此,用刀砍断铁甲并非不可想象。
世界三大名刃之一的大马士革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每一把都能轻松斩断铁甲。如果削铁指的是砍断铁甲,那么大马士革刀确实堪称“削铁如泥”的宝刀。
但如果想砍断其他武器,那难度就大了。大马士革刀的硬度大约在洛氏60左右,而普通家用刀硬度在50-55之间。换言之,用这把“削铁如泥”的宝刀去互砍普通菜刀,结果很可能是双方都受损。因此,像《三国演义》中青釭剑那样“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的传说级神兵,现实中恐怕难以存在。
至于砍断对方武器的说法,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可能。之所以强调“正常情况”,是因为历史上确实存在武器科技差距极大的例子。比如16世纪初,西班牙入侵者仅用一百多人的兵力击败数千印加士兵,武器差距巨大。面对主要使用石斧、木棒和少量青铜器的印加人,西班牙人的钢制武器对他们而言可称“宝刀”,但也不过是“削木如泥”罢了。
再看汉朝“削铁如泥”的环首宝刀。在汉匈战争初期,双方多用长矛和直刀作战。但由于当时没有马镫,长矛使用不稳,直刀成为主力武器。匈奴士兵也多用内弯的直刀(这或与铁器推广有关,铁质武器挥砍力强,逐渐普及)。
汉朝环首刀出现后,匈奴的直刀因冶炼工艺较差,常被环首刀折断。匈奴长期依赖俘虏或奴役部落(如鲜卑是匈奴的炼铁奴)制造兵器,冶炼水平不高。环首刀结构特殊,一侧开刃,刀背厚实,更加坚韧,不易断裂。因此,环首刀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双方技术和资源补给的差距上,而非它能轻易将敌刀削成两半。
现代技术是否能制造出如此锋利的宝刀?如果只以切割铁甲为标准,现在和古代都有不少能做到的利器。但要做到能切断其它武器则困难重重。
一方面,这样的刀具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现代社会用刀多用于切割食物,一把能轻松切断铁的宝刀既不安全,也没有市场需求,因而无人专门研究制造。另一方面,如果真有能切断金属武器的刀具流通,危险性极大,法律也不会允许这种刀具的存在。
但从技术层面看,这样的“宝刀”并非完全不可能。参考机床刀具,虽然切割时多用物理或化学软化金属,但材料硬度确实可以达到切割金属的水平。比如金刚石和人工合成的立方氮化硼,理论上用这类材料制造的刀具,完全可以称得上“削铁如泥”。不过,目前还没有用这类材料制作宝刀并进行实际使用的记录。
提到锋利耐用,不能不说“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这把铜剑,出土时不仅毫无锈迹,还异常锋利,据说甚至能轻松锯断一米高的白纸,堪称古代的“削铁如泥”神器!
那么,两千年前的铸剑大师究竟用了什么高超工艺,使其长久不锈且锋利?研究发现,勾践剑中加入了多种合金元素,剑身表面还镀有一层含铬金属,起到防锈作用。同时,剑身花纹中含有较多硫化物,推测是进行过硫化处理以防锈蚀。
然而,这些工艺理论上只能减缓青铜器的氧化速度,为什么勾践剑能经历两千年几乎无锈,长期保存完好,至今仍是学界难解之谜。
直到出土四十年后,研究人员发现勾践剑在现有环境下其实正在缓慢锈蚀。这表明,这把宝剑之所以保持完好,是因其长期被地下水封存,未与空气接触,且墓室保存环境优良。
墓中其他三件青铜器保存状况也极佳,其中一件是越人采矿用的工具,并无特殊防护,这都归功于密封良好的墓室环境。
反观1983年出土的吴王夫差矛,其制作工艺与勾践剑类似,但因墓室保护不善,棺木腐烂,矛柄损坏严重,青铜表面满布锈蚀,可见环境对文物保存的重要性。
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勾践剑上的硫化物实际上并无防锈功效,而是墓室中腐烂物质(如丝绸、食物、尸体)产生的附着物。
而且,考虑到剑的使用需求,也无必要在剑身外施加一层易脱落的硫化物防锈层,毕竟这种材料结构松散,在使用中很快会脱落。
整体来看,古代宝剑的锋利和耐用,大多归功于精湛的铸造技术、合金配比以及良好的保存环境,而非神话传说中的“神兵”本身拥有不可思议的物理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