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清宫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身穿黄马褂、腰间挂刀的御前侍卫跟随在皇帝左右。事实上,历史上的清朝侍卫制度也的确大体如此。但这也引发了一个疑问:如果这些侍卫的职责是守护皇帝,而他们身上又带着刀,那如果他们心生刺杀之意,岂不是轻而易举?皇帝难道不怕自己的侍卫背叛吗?那么,清朝的御前侍卫是如何选拔的?又是如何确保他们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呢?
清朝的御前侍卫制度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就有了雏形。努尔哈赤最初挑选了约四十名满洲贵族子弟,担任皇帝的亲随侍卫,同时也任命了一些亲信重臣来管理这些侍卫。然而,在努尔哈赤时代,并没有专门管理侍卫的机构,直到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才设立了专门的职务。皇太极创立了“内大臣”这一职务,负责管理宫廷侍卫,进一步完善了清朝的侍卫制度。
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早期,清朝还不称为“清朝”,而是被称为“后金”,当时的皇帝被称作“大汗”。在“大汗”时期,皇帝身边的侍卫以及王公贵族身边的护卫,都统称为侍卫。随着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侍卫的职称也逐渐明确:只有皇帝身边的侍卫,才能称为“侍卫”,而王公贵族身边的护卫则被降格为“护卫”,在品级上,护卫要低于侍卫,这也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顺治时期,发生了一起御前侍卫企图废立皇帝的事件。顺治刚刚继位时,努尔哈赤的次子礼亲王代善的儿子硕讬与孙子阿达礼策划勾结内大臣和御前侍卫,企图废除年幼的顺治皇帝,推举摄政王多尔衮继位。幸运的是,这一阴谋被代善发现,代善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大义灭亲,将儿子和孙子的叛乱揭发出来,硕讬和阿达礼被迅速处决,参与这起阴谋的御前侍卫也被一一杀害。从此,清朝开始在选拔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时加强审查,要求更加严格。
顺治亲政后,亲身经历过侍卫参与废立的事件,他对御前侍卫的管理更加谨慎。在顺治的改革中,设立了“领侍卫内大臣”一职,专责管理宫廷侍卫,同时规定领侍卫内大臣的人数必须至少为两人,且调动侍卫必须经过所有领侍卫内大臣的同意。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多方制衡,防止侍卫权力集中,从而保证对皇帝的忠诚。
顺治临终时,将年幼的儿子康熙托付给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四人也同时兼任领侍卫内大臣职务。顺治的用心在于让四位辅政大臣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康熙的地位。然而,索尼去世后,鳌拜掌权,控制了宫廷侍卫。为了对付鳌拜,康熙暗中命令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招募了少年布库,最终成功擒获鳌拜,避免了侍卫专权带来的威胁。
康熙吸取了这些教训后,在任命领侍卫内大臣时更加谨慎。他任命了索尼的长子噶布喇为领侍卫内大臣,逐步完善了清朝宫廷侍卫制度。同时,他设立了“御前大臣”职务,将宫廷侍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御前大臣统领,负责宫廷内部的安全;另一部分由领侍卫内大臣负责宫廷外部和紫禁城周围的安保工作。两部分职能机构的权力分别归皇帝直接管理,这样的分权措施大大减少了对皇帝的潜在威胁。
进入乾隆时期,乾隆皇帝进一步强化了侍卫的管理制度。他规定,凡承袭公爵爵位以上的人,必须先在宫中担任一等侍卫,才有资格继承爵位。对于清朝的宫廷侍卫而言,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是皇帝的亲信,还多是皇室宗亲或开国元勋的后代。这样一来,这些侍卫与皇帝的利益紧密相连,几乎不可能背叛皇帝。乾隆进一步强化了皇帝身边御前侍卫的管理标准,确保他们的忠诚。
在清朝中后期,随着历史的演进,皇帝的御前侍卫大多为皇室宗亲出任。例如,康熙的孙子们在乾隆时期就充当了御前侍卫。这些侍卫出自皇室宗亲或开国元勋世家,他们与皇帝共享权利和利益,因此并没有背叛皇帝的动机。如果他们行刺皇帝,除非自愿替别人做嫁衣,难道会冒着被其他有野心的皇室宗亲铲除的风险吗?
对于清朝侍卫的忠诚,尤其是在乾隆之后,侍卫的选拔标准和忠诚度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对于雍正来说,他也在继位初期采取了一些独特的手段,特别是为了防止侍卫专权,他实施了满汉侍卫互相牵制的策略。雍正即位后,发现领侍卫内大臣中有不少曾是他争位时的对手的党羽,因此他便通过各种手段分散权力,确保忠诚。为了进一步加强侍卫的忠诚,雍正还设立了“连坐法”,规定若某位侍卫不忠,其他侍卫必须立即举报,否则他们也将受到连坐处罚。
这种严苛的侍卫管理制度使得清朝宫廷的侍卫无法有任何背叛皇帝的机会。在清朝,侍卫不仅在皇帝面前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待遇,而且有着优渥的仕途晋升空间。比如,一等侍卫可以晋升为从二品副将,进一步的晋升道路也相对顺畅。许多出自侍卫系统的人,最终都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
总的来说,清朝的侍卫制度不仅有效地确保了皇帝的安全,而且为侍卫们提供了极高的地位和晋升空间。由于侍卫的忠诚与他们的利益紧密相连,几乎没有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事件。这不仅是清朝的成功,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朝代中少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