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热门古装剧和现实历史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带有姓氏的贵妃称号。例如《妖猫传》里的唐朝杨贵妃、《清平乐》中的张贵妃、以及《鹤唳华亭》中的赵贵妃等。这些人物有的确有历史原型,有的则是文学或影视虚构,但她们身份相同,都是帝王的宠妃。然而,在很多以明清两代为背景的古装剧中,还出现了一种后宫新封号——“皇贵妃”。
“皇贵妃”和“贵妃”虽然同样是皇帝的嫔妃,但二者在地位上到底有哪些区别呢?接下来就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皇贵妃的起源
“皇贵妃”这一称号起源于明代,到了清代则被进一步完善和发扬光大。《万历野获编》中提到,“皇贵妃”一词可能最早起源于明宣宗朱瞻基的继后孙氏,但正史《宣德实录》并无记载。实际上,《明实录》中第一次正式出现“皇贵妃”是在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八月,当时明代宗朱祁钰册封其宠妃唐云燕为“皇贵妃”。
1457年正月,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后,唐云燕被降为郕王侍妾,后来随景泰帝殉葬。此时的文献多称她为“贵妃唐氏”,而非“皇贵妃唐氏”,说明在当时“皇贵妃”与“贵妃”的差距并不大,“皇”字更多是尊称而非实质地位的区别。
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年),明宪宗朱见深册封万氏为皇贵妃,这时皇贵妃的身份已经是贵妃之上的一个升级,称号不再只是尊称,而是正式的等级提升。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即明宪宗去世前一个月,他又加封生育三个皇子的宸妃邵氏为贵妃,并赐予金宝,这表明“皇贵妃”作为等级的划分才刚刚确立,相关制度尚未完善。
后来,朱厚熜即位,将后宫封号制度正式确立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皇嫔五个等级。册封皇贵妃时有正式册书和宝玺,册封贵妃则有册书但无宝玺。贵妃死后谥号通常为四字,而皇贵妃死后谥号则为六字。由此,皇贵妃和贵妃的等级差别开始明晰。
自此,皇贵妃逐渐取代贵妃,成为明清两代后宫中仅次于皇后的第二高位。
清代皇贵妃制度的特殊性
清朝初期实行一夫多妻多妾制,努尔哈赤有元妃佟佳氏、继妃富察氏(衮代)、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以及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四位妻子,但只有叶赫那拉氏成为皇后,因为她是皇太极的生母。
因此,清朝后妃制度在乾隆年以前处于不断调整的过渡阶段,许多细节尚未确定。此外,明清时期皇后与皇贵妃等妃嫔的政治地位与历代王朝相比大幅下降。汉代后宫女子拥有庞大属官体系,皇后中的中官首脑大长秋地位尊崇;唐代皇后和贵妃更是政治权力的重要一环。而明清两代,皇后多出自中小官僚家庭,在皇帝面前地位较低;清代皇后虽多出身八旗大族,但母家品级普遍不高(慈禧太后为特殊例外,她凭借皇太后身份掌控大权)。
皇贵妃与贵妃的差别
纵观清朝,康熙帝一生共册封四位皇后和三位皇贵妃;雍正帝有一位皇后和两位皇贵妃;乾隆帝则有三位皇后和五位皇贵妃,不过多数皇后和皇贵妃都是死后追封。明清时期,皇贵妃与贵妃均属皇帝嫔妃中的不同等级,甚至乾隆宠爱的继后仍使用蹲龙钮的皇贵妃级别。
从后宫制度来看,明代皇帝册封的皇贵妃与贵妃在待遇和地位上差别不大,仅仅是名位上的提升,例如在皇后之下原只有贵妃,后来新增皇贵妃一等级。康熙年间后宫制度逐渐完善,设定皇后之下仅一位皇贵妃,且一般皇后在世时不设皇贵妃(追封者除外)。
史书记载,清代皇贵妃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皇后去世、该位暂时空缺时,可以“摄六宫事”,即代行皇后职责,拥有实权;而贵妃一般无此权力,除非得到皇帝特许,且极为罕见。皇帝通常先封心仪嫔妃为皇贵妃,观察其表现和品行,作为未来封为皇后的过渡阶段。
日常生活待遇方面,皇贵妃可配备12名太监和8名宫女,年俸约800两银子;贵妃同样配备12名太监和8名宫女,但俸禄为600两银子。表面上她们的衣食无忧,俸禄还能积攒,但实际宫中生活压力不小。德龄公主曾记述隆裕皇后和瑾妃因俸禄有限,常常为赏赐宫中奴才发愁,甚至不够用。
总的来说,明清两朝皇后和皇贵妃都无实权。尤其清代宫中无女官系统,宫务由内务府统一管理,内务府由皇帝亲自领导,并派遣亲信王公或满洲大臣担任总管。宫廷一切事务,从婚丧嫁娶到柴米油盐,都需皇帝过目,皇后无权干预,只享有礼仪性地位。
在大一统王朝中,皇后待遇属中下水平,服饰和饰物重复使用很常见,这在其他历史时期是难以想象的。
---
参考文献:
[1] 钟景超.《清代皇贵妃制度研究》[J].神州,2012(29):192-209.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