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燕赵节度使
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许多小国的命运往往无法由自己掌控,反而成为大国角力的棋子,任由强权势力进行分割、侵略、统治与交易。这些国家屡次易手,时常被大国当做交换的筹码,仿佛商品般被买卖与转让,无自主权可言。
若读过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不禁让人感叹一句:“它们离上帝太远,却紧邻德国与俄罗斯的阴影之下。”
波罗的海三国位于东欧波罗的海东岸,是北欧与东欧的交汇处。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片土地频频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饱受战争蹂躏。战火烧毁了城市,田野变成焦土,居民流离失所,瘟疫肆虐,尸横遍野,生灵涂炭。
在被沙俄统治之前,波罗的海三国先后被瑞典和波兰所统治。18世纪,沙俄经过一系列战争先后击败瑞典和波兰,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其庞大的版图之中。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55年~1881年)在位期间,推行了多项深远的改革,令俄罗斯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成为俄罗斯帝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为了换取喘息之机,列宁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将西部大片领土割让给德国,其中就包括波罗的海三国。这是波罗的海三国近代史上首次被强权当作筹码公开出卖。
德国将占领的波罗的海三国领土命名为“奥波罗斯特之地”,由德国陆军元帅兴登堡负责管理。德国的战略目标是,在俄国西部建立一批小国,以此作为遏制俄国向欧洲扩张的缓冲带。为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德国对波罗的海三国大量征收工业品和农产品,给当地经济造成沉重负担。
然而,德国很快战败,苏俄随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合约》,并派遣红军进攻波罗的海三国,试图在当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波罗的海三国军队在德国和协约国的支持下成功击退红军,迫使处于内战中的苏俄政府于1920年承认三国独立。
波罗的海三国地处德国和俄国之间,若单凭自身力量,几乎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正因一战后德国和俄国实力的崩溃,三国才得以抓住机遇赢得短暂的独立。然而,一旦德国和俄国重新崛起,它们注定再次成为强国争斗的牺牲品。
苏俄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三国迎来了难得的二十年和平与自由。在这段时间里,三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迅速扎根,完成了民族心理的塑造。即使后来经历苏联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这段共同的历史记忆依然深深烙印在民族的灵魂深处,无法被抹去。
为了避免再次卷入强权纷争,面对欧洲局势的日益紧张,波罗的海三国仓促签署了防御联盟条约。同时,它们寄望于英国,希望获得保护,但遭到拒绝。英国外交部认为三国国力孱弱,终究难逃被苏联吞并的命运。
大国间唯利是图,小国妄图依靠大国保护,无异于痴人说梦。
随着德国和苏联实力的恢复,两国纷纷展开领土扩张,成为典型的“领土收复主义国家”。
1939年,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又向立陶宛施压,要求割让与德国存在争议的克莱佩达地区(德国称“梅梅尔”)。面对德国的威胁,国力弱小的立陶宛不得不屈服。
波罗的海三国所寄希望的英法两国,虽发出了几声抗议,但最终选择默认德国的行为。
1939年8月15日,德国与苏联秘密签署条约,划分了东欧势力范围,波罗的海三国再次沦为强国博弈的筹码。
为了抵御德国的入侵,苏联急速构建“东方战线”,波罗的海三国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协议签署后不久,苏联逼迫三国与波兰签署“互助条约”,三国政府在强大压力下无力反抗,最终迅速沦陷于苏联之手。
随着苏军进驻,波罗的海三国很快被改造成苏维埃政权,并被并入苏联。苏联官方宣称,这一过程是波罗的海三国人民“自愿”加入苏联的。
苏联史书中写道:当时波罗的海三国由法西斯政权统治,工人和农民遭受血腥镇压,革命情绪高涨,人民热烈欢迎红军解放。
并入苏联后,苏联克格勃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将前政府官员、军队将领、律师、医生、作家及工程师等社会精英,或枪决,或送往西伯利亚劳改营,约有六万人受害。彼时波罗的海三国人口仅约五百万。
许多人死于漫长的流放途中,更多人在严酷的西伯利亚监狱中丧生,只有极少数人在赫鲁晓夫时期获准返乡。一部名为《西伯利亚的眼泪》的书,生动记述了那段惨痛历史。
起初,美国拒绝承认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吞并的合法性。然而,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成为英美盟友,为了抗击纳粹德国,美国不得不默认苏联对三国的占领。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发动闪电战,苏军溃败,德军再次占领波罗的海三国。
起初,波罗的海三国民众将德军视作“解放者”,热情款待,感谢他们将自己从苏联暴政中解救出来。三国各地的游击队纷纷发动起义,反抗苏军,夺回城市。
但德国并未赋予波罗的海三国真正的独立地位,仅给予有限自治,将三国及白俄罗斯划入名为“奥斯洛”的德国辖区,由德国直接统治。波罗的海三国的美好梦想破灭,德国掠夺资源,大量居民被强制送往德国劳作,连食物供应都被严格配给。
1942年下半年,随着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颓势明显,开始大量招募波罗的海三国人入伍,组建仆从军队,人数超过二十万。1944年,德军已岌岌可危,苏军开始收复失地,抵达波罗的海三国时遭到当地士兵顽强抵抗。
同年9月,苏军再次占领波罗的海三国。担忧苏联“清洗”,数十万三国民众逃往西方。众多游击战士藏身森林,发动游击战,抵抗至1950年代才被苏军彻底镇压。
多年战争使波罗的海三国的工厂和基础设施遭受重创,人口减少约20%。再次落入苏联统治,三国遭遇新一轮清洗,数十万人被流放。
战后,依托已有工业基础和熟练工人,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大量投资,许多从德国拆迁而来的工厂迁至此地。波罗的海三国成为苏联轻工业的中心,同时也是苏联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在苏联统治下,波罗的海三国人民隐忍而坚韧,一方面努力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逐步适应苏联的生活节奏。
80年代,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苏联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在苏联瓦解的进程中,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发起独立运动。1989年8月23日,超过两百万波罗的海人手牵手,组成长达675公里的“波罗的海之路”,要求脱离苏联,实现民族解放。1990年,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掀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
独立后,波罗的海三国经济迅速腾飞,全部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它们还加入了欧盟、北约及欧元区,成为欧洲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但这真的能确保国家安全吗?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专栏作家塞巴斯蒂安·罗布林专门撰文《假设俄罗斯入侵波罗的海三国》,指出即便三国是北约成员,北约也不会为了“解放”三国而与俄罗斯开战,因为这将引发核战争,违背美国和欧洲的根本利益。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市政厅外墙刻有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时说过的一句话:“谁侵犯立陶宛,谁就是美国军队的敌人。”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某曾问该国一位国际政治教授:“你们相信这句话吗?”教授沉默良久,无奈回应:“除了相信,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