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时期,帝王手握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强烈诱惑常常暴露出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对权力的渴望,让许多皇帝和权臣不惜通过残忍手段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地位。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为夺取皇位,不惜发动血腥的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兄弟;唐中宗李显则被妻子韦皇后毒害,这位妄图效仿武则天称帝的野心女子心狠手辣;明朝的燕王朱棣发动北伐,逼迫侄子建文帝退位,自立为皇;清朝康熙晚年,九子争夺皇位的内斗更是惨烈异常,充满血腥与权谋。
皇权如同魔咒一般,为了争夺这至高权力,君臣之间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兄弟手足相残,甚至夫妻反目,历史上屡见不鲜。每一次王朝更替,背后几乎都伴随着血腥的阴谋和激烈的权力斗争。从封建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到清朝末年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这种权力的魔咒一直笼罩着整个封建时代的历史进程。
其中,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去母留子”事件,也是皇权维护的典型案例。有人传言清朝咸丰皇帝临终前,曾模仿汉武帝,秘密下令要除掉慈禧太后,这种说法可信吗?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个传言为何不成立。
咸丰皇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执政时的清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末期,内忧外患交织。外忧方面,咸丰六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年后,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十年间,英法联军再度侵入北京,烧杀抢掠,迫使皇帝仓皇逃往热河避难。
内患同样严重。太平天国在咸丰元年攻占南京,自立帝号;三年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太平军北伐军逼近京城,威胁到了皇权的根基。
面对如此内外交困的局面,年轻的咸丰皇帝心力交瘁,曾经的雄心壮志逐渐消退,最终转为自暴自弃,沉迷享乐。当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咸丰携带正妻慈安皇后、长子载淳以及其生母懿贵妃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在大量奏折纷至沓来,内容无不充斥着“外寇入侵”、“捻军肆虐”等令皇帝头疼的字眼时,咸丰将政务逐渐交付给了身边最信任的人——懿贵妃,也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正宫皇后慈安性格温和,不关心政事,而慈禧不仅有主见,还为皇帝生下了唯一的继承人载淳,因而深得咸丰信赖。
慈禧掌握朝政后,引起了大臣肃顺等人的反感,他们多次劝谏咸丰,反对后宫干政,导致慈禧与朝中权臣产生矛盾。咸丰对这种宫廷斗争心知肚明。
咸丰十一年七月初六,病重的皇帝封载淳为太子,委托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同时,他赐予慈安皇后一枚“御赏”印章,赐予太子“同道堂”印章,但因太子年幼,印章暂由慈禧代为保管,皇帝的政令须盖双印方能生效。翌日凌晨,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正史并无咸丰颁发秘密诏令要除掉慈禧的记载。结合当时朝政的复杂环境,咸丰根本无意也无力做出此类决策。慈禧对清朝具有两大重要作用。
首先,咸丰子嗣稀少,正宫皇后慈安无子,只有慈禧生下唯一继承人载淳。其次,载淳幼小无力治理千疮百孔的江山,必须有可靠的臣子辅佐和至亲照顾。除了咸丰父亲身份,载淳的嫡母慈安与生母慈禧都承担着重要角色。
古代重视嫡庶之分,只有正宫之子才最尊贵。虽慈安无子,但她作为正宫皇后,名义上地位尊崇,宗庙与朝廷皆以她为皇太后,理论上应高于慈禧。然而,两人性格迥异,慈安出身钮祜禄氏名门,自幼受传统礼教熏陶,性格温顺胆怯,难以担当大任;慈禧出身贫寒,历经磨难,深谙权谋,果断坚强,能在复杂局势中做出决策。
咸丰深知两人差异,明白在这动荡的时代,唯有慈禧能守护幼帝政权。
咸丰朝廷上存在三股主要势力:以肃顺为首的主战派,主张驱逐洋人;恭亲王代表的主和派,主张先安内后攘外,先镇压太平天国;以及皇帝本人。这三方互相制衡,形成权力格局。
肃顺是咸丰亲自提拔的重臣,掌握多职,权势滔天,能左右官员生死和皇帝安危。咸丰明白,一旦自己驾崩,幼子载淳难以制衡肃顺,防止类似“挟天子以令诸侯”或“黄袍加身”之事重演,他必须安排势力平衡肃顺。
恭亲王权势亦盛,但咸丰对这异母弟弟心存戒备,曾怀疑其有篡位野心,因此不敢完全信任。权衡利弊后,咸丰决定信赖慈禧,托付她辅佐幼主,维持三方制衡局面。
因此,咸丰不可能在临终前密令除掉慈禧。至于是否担心慈禧专权,历史上许多外戚专权皆因太后拥有强大家族支持,而慈禧出身没落八旗家庭,兄弟无政治野心,这令咸丰较为放心。
综上所述,咸丰宁愿让慈禧专权,也不愿让权臣或亲王独揽大权,因为后者威胁更大,而慈禧毕竟是皇帝生母,最终权力会归还皇室。然而,咸丰未曾料到,儿子寿命短暂,尚未见证慈禧完全执掌朝政,也无法挽救日渐腐败没落的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