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大明朝的建立,伴随着一大批英勇的将领在太祖朱元璋的指挥下,四处征战、英勇杀敌,这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功勋卓著。当大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奖励这些功臣,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封爵”仪式,对这些将领们进行封爵,并赋予他们世袭的权力与特权。朱元璋深知这些开国功臣的不可或缺,于是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封赐,逐渐形成了明朝的勋臣制度。这一勋臣阶层也在其后的岁月里,继续延续和壮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晚明时期,这些功勋家族的后代却开始顽固地干预朝政,甚至扰乱了政局,排挤忠诚的官员,导致东林党人振兴大明的努力化为泡影。最终,明朝也因此走向了灭亡。这个局面的形成,虽然乍看之下令人难以理解,但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洪武年间勋臣的权力及其变化
大明初建时,各路英雄豪杰纷纷追随朱元璋,协助其建立了大明基业,深得朱元璋的宠信。这些谋士和将领们的权力在当时几乎无可匹敌,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他们被任命为掌管军政事务的重要人物。朱元璋建立政权后,基于信任和对他们的依赖,决定继续让这些勋臣掌握实权,因此这些功臣群体在朝廷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与权力。
不仅如此,为了肯定这些功臣的贡献,洪武三年,朱元璋举行了历史性的“开国大封”,建立了勋臣的世袭制度,还颁发了“铁券”,即使勋臣犯错,也能免除部分死罪。到了洪武六年,朱元璋从汉唐等古代典籍中汲取经验,开始在《大明律》中设立了“八议”制度,这一制度专门针对勋臣的犯罪行为,使得五类与勋臣有关的犯罪案件能够上报皇帝裁决。
然而,朱元璋性格上多疑,且国家已经从最初的战时阵营转向庞大的治国结构,局势变得复杂,朱元璋也意识到他不能总是亲自监视这些勋臣。为了避免勋臣权力过大,他逐步开始采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洪武五年,他发布了著名的“铁榜”,以此规定勋臣若有罪行,必将严惩,从而给勋臣们施加压力,保持他们的克制。然而,某些勋臣依旧放肆,胡惟庸便是其中之一,他专权且野心勃勃,最终阴谋败露后,朱元璋不仅诛杀胡惟庸,还废除了中书省丞相这一职务,随后也加强了对勋臣的监控与压制。
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削弱勋臣的军事权力,将大都督府的军事管辖权移交给兵部,同时多次劝勋臣们放弃权力,享受荣华富贵。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还对勋臣发布禁令,禁止他们干涉民事事务。洪武二十三年,更多的勋贵因涉嫌谋反被处决或被革职,这使得最初的开国功臣群体在短短几十年内几乎被清除殆尽。
二、洪武后至崇祯前勋臣权力的变化
在洪武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权力削弱措施后,进入明中期,勋臣的权力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禁勋臣预九卿事”和“以文统武”的政策影响下。首先,洪武时期的“禁武臣预民事”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意味着勋臣几乎完全丧失了直接参与中央政务的能力。与此同时,“以文统武”的政策又让文官阶层在朝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一来,勋臣的政治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弱,尽管他们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勋臣并没有因而甘于清闲,而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政治阶层,他们有着高地位但却不再拥有实权,这种矛盾的地位令他们心生不满,并促使他们积极寻求改变现状。嘉靖帝即位后,由于与文官们关系疏远,他开始积极拉拢勋贵阶层,恢复了李、常、邓、汤等五家勋臣的爵位,并重用郭勋、仇鸾等武将,让他们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借此平衡文官的权力。然而,这并未持续太久,郭勋和仇鸾凭借手中的权力,最终被嘉靖帝亲自处置,削弱了勋臣在政权中的作用。
尽管如此,勋贵们通过这段经历依然看到了参政的希望,刘世延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南京时,因被认为有功而开始活跃于朝政中,并积极上奏,尽管最终未能改变勋臣的现状,但其对朝政的扰乱,尤其是挑起了张居正的清算事件,仍旧表露了勋贵们不甘于被边缘化的心态。
三、诚意伯刘氏与东林党的仇怨
进入万历年间,诚意侯家族的刘世学与当时扰乱朝政的邪党勾结,最终被东林党人弹劾,刘世延的孙子刘荩臣不满东林党的举动,并讽刺其党人,从而引发了双方的敌对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家与东林党的仇怨愈加深刻。
在崇祯年间,许重熙编写的《五朝注略》详细记载了刘家在历史中的角色,并揭露了刘世延的种种不当行为。刘世延的后代刘孔昭得知此事后,便要求东林党人销毁书籍版面,但东林党内的一些人物并未采取行动。此举进一步激化了刘家与东林党之间的矛盾。
四、晚明时期的勋臣
到了崇祯元年,勋臣的权力逐步恢复。与阉党关系密切的温体仁借崇祯帝厌恶党争的情绪,开始清除东林党人,并借此加强自己的势力。在与刘孔昭的合作下,温体仁成功地排挤了倪元璐,而倪元璐则因其强大的影响力被迅速从内阁中清除。
随后,勋臣们开始勾结起阮大铖和马士英等人物,进一步扰乱朝政。特别是随着马士英的崛起,他通过勋臣们的支持,一步步排除东林党重臣,使得明朝朝政更为腐败。最终,勋臣们在崇祯末年虽然名义上重新掌握了权力,但由于朝廷的腐败和勋臣们的内斗,整个国家陷入了无序的局面。
最终,明朝因内部分裂和外敌压力双重打击,走向了灭亡。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南京成为新的明朝都城,勋臣们在纷乱中纷纷与新政权勾结,最终,明朝彻底崩溃。
文史君说
从一开始因立国功勋而被赋予特权的勋臣,最终因权力的腐化和内斗,成为了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推手。在朱元璋的初衷下,虽然旨在限制勋臣的权力,防止他们过度扩张,但最终由于政治体系的失衡与勋臣的野心,朝廷陷入了更加严重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直至国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