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期,更是无数普通百姓生活如同炼狱般的修罗场。
尽管如此,这段乱世依旧被后人频频提及,主要因为它深刻激发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英雄豪情。
在这短暂却风云变幻的几十年里,无数武将、智谋之士和君主们,纷纷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操,作为汉末群雄中最耀眼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象既复杂又鲜明。
撇开种种戏剧化的传说,曹操确实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枭雄,比如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就堪称他政治生涯中的高光之举。
似乎,曹操命运的转折,正是始于汉献帝的出现。
然而,人生中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历史的大潮与时势的推动同样不可忽视。
曹操“挟天子”这一步棋,与其说是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因时因势的必然产物。
---
01 曹操的初步尝试
曹操“迎天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次权衡和准备。
汉献帝的重要性,并非只有曹操一人明白,真正将汉献帝迎入阵营,还需要现实中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自董卓、李傕等军阀崛起后,汉献帝一直在各方势力之间辗转流离。
建安元年,曹操首次开始讨论迎立汉献帝,当时献帝身边还聚集着董承、张杨、韩暹、杨奉等权力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这些角色常被淡化,但在当时,他们却是不容忽视的强劲力量。
因此,曹操的实力并不能轻松压倒这些人。
曹操第一次尝试迎立汉献帝,仅仅派遣了曹洪前往洛阳。
结果不出所料,曹洪在荥阳以东遭到董承的阻击。
不过,那时的汉献帝并不在洛阳,而是在河东郡,“建安元年春正月癸西,郊祀上帝于安邑,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曹操此举颇让人费解,主要因为他当时仍算是袁绍的下属。
袁绍得知汉献帝在河东时,虽然对迎立天子兴趣不大,但表面上还是得做足应酬。
“会后銮驾东返,群虏乱政。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翼卫幼主。”
这是袁绍派曹操前去洛阳修缮汉室宗庙,并保护汉献帝的指令。
曹操派曹洪出马,极有可能是借修缮宗庙的幌子行事。
他自己却并未亲自前往,可见他对袁绍命令的态度颇为敷衍,因为那时他正忙于建安元年二月击败黄巾军,实力大增。
---
02 曹操收到“枕头”
尚未与袁绍公开决裂的曹操,依然需要完成袁绍布置的任务。
于是,在建安元年六月,曹操派使者前往河东,正赶上汉献帝准备回洛阳。
使者除了觐见献帝,还带来了韩暹、杨奉、董承与张杨之间互相矛盾的消息。
这时曹操被加官晋爵,官拜镇东将军,袭封费亭侯。
因为在推动汉献帝回洛阳的同时,杨奉也积极上奏曹操升官。
杨奉对曹操的好感甚至令曹操自己都感到意外。
杨奉收到一封署名曹操的信:“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其实,这信是曹操的谋士董昭假托曹操口吻写给杨奉的。
凭借杨奉强大的兵力支持,汉献帝终于在建安元年秋天(七、八月)回到了洛阳。
此后,张杨退守野王,杨奉驻扎梁县,洛阳只剩下韩暹和董承两人。
两人势同水火,甚至“潜召兖州牧曹操”。
这时,曹操才真正与谋士们深入讨论迎立献帝的利弊。
荀彧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自然极力支持迎立献帝,并指出此举的长远战略意义。
不过曹操与董承交往有限,面对董承的邀约仍须谨慎评估。
他的老友丁冲则助其坚定决心,“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
正值张杨撤兵归还河东,当地力量削弱,曹操终于决定亲自进洛阳。
---
03 汉献帝:非曹操的提线木偶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入洛阳,给汉献帝及朝臣送去了粮食,犹如久旱逢甘霖般受欢迎。
九天后,汉献帝决定迁都许县。
又过九天,汉献帝搬到了曹操的营地。
在这十多天间,董昭仍然假借曹操之名,欺骗杨奉。
董昭声称曹操会将汉献帝迁至鲁县,仍在杨奉势力范围内。
但杨奉醒悟时,曹操已率献帝抵达许县,无法追赶。
曹操对此心存疑虑,向董昭询问计策时说:“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
即便实力增强,曹操对远离大本营的敌手杨奉依然缺乏必胜信心。
所以,汉献帝迁到许县后,曹操尚未真正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同时,汉献帝的政治手腕也颇为老练。
安顿好之后,他下达诏书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虽不愿接受,但仍被尊为大将军。
汉献帝则将曹操的官职改为司空,兼行车骑将军职权。
表面看,曹操表现得大公无私,将更高官职让给袁绍,但实则不然。
《后汉书》记载:
“九月,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罢。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显然,罢免杨彪、张喜职位,是为袁绍和曹操各自腾出空间,袁绍当太尉,曹操任司空,十分合理。
曹操后来亲自担任司空,更表明这是一场双方默契的权力安排。
然而,汉献帝先下诏责袁绍勤王不力,紧接着任命曹操为大将军。
即便曹操推辞,也未及时获封司空,只能自行称司空。
---
04 袁绍与曹操的决裂
这番官职任命激怒了袁绍。
袁绍痛斥曹操:“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
曹操听闻后,赶紧将大将军之职让给袁绍。
袁绍觉得,自己多次救曹操于危难,曹操如今却反咬一口,用天子之名对付自己,十分恼火。
曹操虽然考虑名望与地位,但当时更多是恐惧,根本无力与袁绍翻脸。
然而,曹操“自为”司空的行为,显露他已经有了硬干到底的打算,汉献帝也无力阻止。
僵持持续至建安二年三月,汉献帝派孔融持节任命袁绍为大将军,并赐予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管冀、青、幽、并四州。
从规格上看,这个任命极为显赫。
孔融虽是朝廷九卿之一,但他与袁绍结怨,其妻儿被袁谭俘虏。
孔融军事和权谋能力有限,善于口舌之争,这等于故意激怒袁绍。
袁绍也曾吩咐曹操除掉杨彪和孔融,曹操未照办。
此举让矛盾加剧。
曹操虽有汉献帝名义上的支持,却难以随意杀戮名士孔融、杨彪,处境复杂。
袁绍因此觉得曹操不再同心协力,认为曹操故意对抗自己。
汉献帝凭借有限的权威,搅动了两大军阀的神经,曹操与袁绍决裂的种子由此埋下。
不得不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绝非易事,身为曹操,面对这个棘手“上司”,他压力山大,政治生涯也因此进入最艰难的阶段。
---
参考资料:
刘三解先生系列文章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赵希夷
策划 | 赵希夷
编辑 | 赵希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