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玄宗最仰仗的宦官,75岁上战场力保国土完整,高力士望其项背
创始人
2025-09-22 04:33:00
0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提到唐玄宗,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两个人物:一个是始终相伴左右、风情万种的杨贵妃,另一个则是如影随形、权倾一时的高力士。

高力士不仅陪伴了唐玄宗的整个人生,还深得宠爱,权势极盛,甚至连太子都要尊称他为“兄”,皇子皇孙们也都得亲切地称呼他“阿翁”。

虽说高力士平日里神气十足,但在一个人面前,他却不得不俯首称臣。那人便是杨思勖——比高力士年长整整三十六岁,却凭借卓越战功成为大唐最令人敬仰的宦官之一,被后世誉为“最能打的宦官”。

高力士一生勤勤恳恳,仍难逃后人的冷嘲热讽,而杨思勖虽以残酷无情著称,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相对正面的声誉。

新旧唐书都在《宦官列传》中将杨思勖排在首位,而高力士则居第二。

既然杨思勖如此威风,为何他的名声却远不及高力士响亮?这位太监究竟是如何走出一条传奇般的人生道路的?

——杨思勖的崛起之路:两次政治押宝,赢得人生转机——

杨思勖和高力士同样出身岭南的土著豪族,前者来自岭南罗州苏氏,后者则是岭南冯氏。

两家族均遭遇叛乱,几乎灭门,二人皆因年幼被宫刑,沦为太监。高力士被一位高姓太监收养,而杨思勖则成了杨姓太监的养子,进入内侍省服役。

高力士年轻时便与唐玄宗结缘,杨思勖则迟至中年才与唐玄宗产生交集,甚至晚于高力士。

直到53岁前,杨思勖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景龙元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太子李重俊受够了安乐公主的羞辱和韦皇后的排挤,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李承况,左金吾卫大将军李千里,发动了著名的“景龙政变”。

事变中,武三思父子等十余人当场被斩杀,唐中宗李显携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仓皇逃至玄武门,局势危急。

这时,身为唐中宗身边侍从的杨思勖挺身而出,他主动请战,手持利刀直扑李多祚的女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宛如天神降世,一刀斩杀敌手。

“宫闱令杨思勖方侍帝,即挺刀斩其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兵因沮溃,多祚为其下所杀。”

年过半百的杨思勖为何拥有如此强悍武力?仿佛关云长转世?

实际上,杨思勖膂力过人,有如楚霸王项羽一般,在冷兵器时代,强健体魄胜过一切武艺。

野呼利之死犹如当头棒喝,令叛军士气大挫。李显乘机发布策反令,叛军瞬间瓦解,李多祚被部下杀死,李重俊逃亡途中亦遭背叛。

可以说,杨思勖的英勇表现直接扭转了战局。功绩显赫,他被越级晋升为银青光禄大夫(三品)、内给事。

此时,杨思勖被贴上了“韦皇后亲信”的标签,而韦皇后恰恰是唐玄宗的劲敌。他究竟如何自我转换身份,赢得唐玄宗信任呢?

有资料称,杨思勖因韦皇后毒杀唐中宗而愤怒,转而投靠唐玄宗,但这说法漏洞百出——韦皇后毒杀唐中宗的记载本身就存疑,杨思勖也不太可能知晓真相。

从唐中宗驾崩到“唐隆政变”仅一月余,杨思勖仓促转投,唐玄宗又怎会轻易信任他?又如何得知唐玄宗秘密行动?

显然,这是一段复杂且隐秘的交往过程,外人不得而知。

总之,杨思勖做出了人生第二次重要选择——押宝唐玄宗。

因参与诛杀韦皇后有功,他被提升为左监门卫将军,赐归“弘农杨氏”族籍,从此成为唐玄宗身边的大红人。

——杨思勖的赫赫战功:四次平叛稳固大唐疆土——

你以为这就是他的巅峰?杨思勖却刚刚开始他的传奇。

开元十年(722年),安南人梅叔鸾自立“黑帝”,手握40万大军,攻陷32州,并联合林邑、真蜡等国,企图割据大唐领土。

闻讯后,唐玄宗任命年届68岁的杨思勖为主将,全权负责镇压叛乱。令人诧异的是,他上阵时竟未带兵马,赤手空拳赴战场。

武松打虎尚需先饱腹,唐玄宗为何派一位老者空手应敌?

直到杨思勖抵达岭南,当地人方才明白:他凭借家族影响力,轻易招募豪酋子弟,迅速组建起一支10万大军。

他携安南大都护光楚客,从昔日伏波将军马援开辟的古道出发,兵出其不意,直击叛军。梅叔鸾措手不及,败北身亡。

杨思勖斩杀梅叔鸾后,穷追猛打,屠杀叛军数万,尸积如山。

开元十二年(724年),贵州五溪蛮首领覃行章发动叛乱,70岁的杨思勖以黔中招讨使身份,率6万兵力出征。

此役波澜不惊,唐军斩敌三万,俘虏覃行章,凯旋归朝。杨思勖因此晋升辅国大将军,官至二品。

同年唐玄宗封禅泰山,杨思勖随驾护卫,返京后更被晋升为一品骠骑大将军,封为虢国公。一品官位极高,亲王、三师多为一品,宰相通常为四品。

开元十四年(726年),邕州蛮族首领梁大成起兵叛乱,攻占宾州、横州。

杨思勖第三次出征,历时十个月,平定叛乱,斩获三千叛党,剿灭支党余孽。

开元十六年(728年),广东春州、泷州数族首领联合起兵,攻占四十余城,自称天子。

74岁的杨思勖第四度领兵出征,率永州、道州、连州兵力及淮南10万弓弩手进讨。

他熟悉蛮族作战,突袭斩杀冯璘、何游鲁,活捉陈行范并斩首,屠杀余众6万。

平均每两年一次出征,八年间几乎没有停歇,且场场胜利,未曾失利。

这堪称奇迹,中原军队历来难以适应岭南复杂地形与气候,名将马援都未能善终。

杨思勖胜在对岭南地理的深刻理解和高明谋略。面对梅叔鸾40万大军,他能轻松获胜,绝非偶然。

“善战者无功”,他的功绩不可小觑。

——杨思勖的黑白人生:残忍无情却形象正面——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太监充满偏见,他们被视为道德低下之人,任人辱骂。

杨思勖虽形象整体正面,但也留下不少争议。正史虽未对他猛烈批评,却也未刻意粉饰。

其最大污点是残忍狠毒。

史料记载,一名叫牛仙童的太监因贿赂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被揭发,处置权交由杨思勖。

杨思勖残酷处置牛仙童:先绑缚示众数日,断手断足,活挖心脏,割肉当场吞食!

对同僚如此残暴,对叛军更是毫不手软。四次平叛共杀十几万人,常见其“剥面、剺脑、褫发皮”的酷刑。

他的残忍令叛军闻风丧胆,就连唐军也对他敬畏三分,军中上下无不惧怕他的威严。

虽不赞同残忍手段,但古代名将多以严厉著称,“慈不掌兵”是古训。至少他未将残忍施加于部下,这也是树立军威的必要手段。

功成名就又性情残酷的杨思勖,却能善终,退休后在翊善坊私宅度过晚年,85岁寿终正寝。

他为何能如此?主要靠其卓越的人生智慧。

首先,杨思勖眼光独到,懂得审时度势。

早期他拥护韦后,后又暗中背叛韦后投靠唐玄宗,两次重大选择皆是赌注,却也展现其超凡远见。

其次,他懂得正确定位自己。

作为岭南豪族,唐玄宗委以平叛重任风险不小,杨思勖深知其中利害。

因此对叛乱豪酋手段严厉,也是一种向皇帝示忠的表现。

最后,他能进退自如,保持清醒。

在唐玄宗身边三十余年,地位尊崇,恩宠无比,却无一丝弄权谋私的迹象。

以他的地位,奉承者众多,稍有不慎便会被卷入权力纷争。

但他除四次出征外,几无其他活动痕迹,恰恰彰显了其知进退的智慧。

有人称杨思勖是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太监,你怎么看?

相关内容

实拍御林军死忠看台高喊“跟...
实拍御林军死忠看台高喊“跟丫死磕”
2025-09-21 20:42:33
象棋世锦赛上海嘉定开幕,霍...
世界象棋锦标赛和上海杯象棋赛嘉定开幕。霍震霆主席:象棋推广要靠年轻...
2025-09-21 20:41:55
2025沅江市首届桨板水上...
华声在线9月21日讯(通讯员 李珊 全媒体记者 赖泳源)9月21日...
2025-09-21 20:41:15
原创 ...
要用温柔的心对待这个世界,这样,世界才会温柔地回应你,展现出它最柔...
2025-09-21 20:34:10
原创 ...
两晋之交,北方局势动荡不安,爆发了著名的“永嘉之乱”,而南方则相对...
2025-09-21 20:33:45
原创 ...
关于周朝国号为何叫“周”,唐代学者张守节在注释《史记·周本纪》时提...
2025-09-21 20:33:37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
西夏绿釉鸱吻。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西夏鎏金铜牛。  银川...
2025-09-21 20:33:23
原创 ...
蒋介石在大陆时期,手下的“五虎上将”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军事集团...
2025-09-21 20:33:09
原创 ...
栖霞,作为全真教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长春子丘处机的故乡,历史上与丘...
2025-09-21 20:32:59

热门资讯

济南名人、历史人物都有谁? 济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名士多”,以下按历史时期分类梳理最具代表性的名人及其贡献: 一、先秦...
李大亮:古代官吏诚实奋斗实现自... 古代官吏诚实奋斗实现自我的典型 李大亮(586年—644年),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祖籍陇西狄道(...
原创 诸... 咱们今天来聊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关于诸葛亮那几场著名的火攻战役。你看《三国演义》里写得多热闹啊,博...
西安网评:西夏陵“入遗”,彰显...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
原创 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纳粹德国凭借其强大的军力迅速击败了法国、波兰等多个欧洲国家,占领了大部分领...
原创 曾... 胡适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备受尊崇的文化人物,享有广泛的声誉。他出生在安徽绩溪,来自一个具有显赫背景的...
原创 三... #三国中最奇特的诸侯,不愿争夺天下,最后投降曹操 在烽火连天、群雄逐鹿的三国乱世,各路诸侯或雄心勃...
原创 大... 前言: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朱元璋刚刚处理完繁重的朝政工作,准备回到后宫休息,享受...
原创 5... 馆长微鉴 编辑:馆长微鉴 这是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珍贵合影,地点在台北,照片中蒋介石与胡适同框...
原创 近... 湖南人才井喷的背后:探析陶澍的深远影响 引言: 湖南,作为中国内陆的一个中等省份,虽然在清朝之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