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是如何灭亡的,历史上有许多说法。今天我想通过几个小片段,带你窥探明朝覆亡的根源。细细看完这些片段,你会发现明朝灭亡的原因其实早已显现。
---
01
崇祯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42年,皇太极派遣将领阿巴泰率领满蒙联军约十万人大举入关抢掠。明朝方面虽然集结了约四十万援军,却因士气低落和指挥混乱,竟然不敢主动迎战。首辅周延儒面对眼前危局束手无策,竟建造了一座大型法场,安排上百名道士诵读《法华经》,试图以宗教法术吓退敌军。
后来,周延儒甚至代替崇祯皇帝亲自出征,但却不敢与清军交锋,反而躲进城内饮酒作乐,并对崇祯谎报军情。满清军队这次入关持续了整整八个月,攻下了88座城池,俘虏了36万9千人,掠夺白银高达225,277两,令明军损失惨重。
在此危急关头,一位名叫曾应选的兵科给事中上书崇祯,建议趁满清主力深入内地,明军应建造三千艘战船,派遣六万大军乘船从登州、莱州跨海进攻辽东清军后方,迫使满清回援,解救明朝危机。首辅周延儒听后大为赞同,也上书支持该计划。
崇祯觉得此计可行,下令工部负责造船。但工部立刻抗议,质问为何兵部打仗,工部却要造船。崇祯于是命令工部和兵部分头各造1500艘船。两部合计发现资金紧张,遂合计告知皇帝,船只只能在广东和福建造。
广东和福建两省闻讯,心中骂声连连,对工部和兵部官员充满怨恨,纷纷拖延进度,找借口推诿。几个月过去,清军撤退,两省立即奏请停止造船。崇祯只回了一个字:“是”。
---
02
崇祯十一年八月,满清将领岳托率军从密云附近的墙子岭大举入关。崇祯对外出带兵的将领极度不信任,因此军中都安排了太监监军。由于太监可直接通报皇帝,军中主将不得不对其巴结迎合。
满清大军来袭时,明军总兵吴国俊正与兵部右侍郎吴阿衡一同为监军邓希诏庆祝生日,毫无防备。得知敌军来袭,明军匆忙出击,结果吴阿衡战死沙场。
---
03
崇祯十一年四月,镇守山海关的太监高起潜派遣一个名叫周元忠的算命术士,护送六人前往沈阳与清朝议和。满清方面虽然接待了使者,但真正的议和决定仍需高层商议。掌权的杨嗣昌主张绝不妥协,卢象升则主张坚决抗战。
多尔衮率领满清大军入关,卢象升率3万兵力固守昌平,守住咽喉要道。杨嗣昌分出一万兵力配合高起潜,又派兵协助陈新甲,使卢象升兵力锐减至仅5千。明军大多藏于城内,唯独卢象升出城抗敌,请求支援未果。
卢象升孤军奋战,指挥激烈抵抗,然而总兵王朴却当机立断逃跑,最终卢象升壮烈战死。
---
04
随着北方战事愈发紧迫,部分人建议崇祯迁都南方。连周皇后都含蓄提醒崇祯,“我们在南边还有一个家”。崇祯亦有迁都意向,但朝中大臣激烈反对,使他犹豫不决。
张太后,也就是天启帝的皇后、崇祯的嫂子,向崇祯打听此事,但崇祯怀疑有人告密,问及告密者身份时,张太后因了解崇祯性格,始终隐瞒实情。崇祯的南迁计划,最终因内外压力与自身优柔寡断而胎死腹中。
---
05
到了1644年,明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李自成率军大举进逼北京,势如破竹。崇祯财政拮据,无奈让狱中囚犯以钱赎罪,同时动员官僚募捐银两。募捐最高额来自三个太监,各人捐了五万两,其中就包括后陪崇祯自缢的太监王承恩。
崇祯的岳父周奎咬牙捐出一万两,首辅魏藻德仅捐五百,两府大学士陈演声称囊中羞涩未捐一分。李自成进逼时,周奎家中搜出五十多万两银子,陈演事后主动上缴四万两。
---
06
面对李自成强大军队,难道就无人抵抗吗?并非如此。宁武关守将周遇吉誓死捍卫,率少量兵力激烈抵挡,战斗惨烈至极,城外尸骸堆积如城墙高。周遇吉不仅坚守防线,还屡次主动出击李军。最终兵力悬殊,周遇吉被俘处决。
李自成感慨:“若守将都如周遇吉这般,我也到不了这里。”遗憾的是,从西安到北京千里长途上,除了宁武关,其他城池多选择主动投降或开城门迎敌,北京亦是如此。
---
07
李自成大军逼近宣府时,巡抚朱之冯欲率军抵抗,然而部下早有投降打算,竟逼迫朱之冯自杀。监军太监杜勋也早有准备,制作了蟒袍,率兵出城三十里迎接李军,表现出明显的投降姿态。
---
08
崇祯试图调动吴三桂勤王,但重臣魏藻德、陈演不肯表态,害怕吴三桂进驻,意味着山海关大片领土或将失守,二人不愿承担责任。崇祯又询问吴三桂父亲吴襄,吴襄心中愤怒,责怪两位大臣踟蹰不决,表示吴三桂军需百万两银子方可出兵,而明朝根本无力支付。崇祯只能作罢。
李自成步步紧逼,崇祯才强令吴三桂勤王,但京城已陷落,吴三桂迟迟未至。
---
09
1644年3月,经过层层推诿拖延,崇祯终于下诏令各路将领勤王,派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曹友义、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马岱、马科等率军进京。然而,这些将领大多拖沓敷衍,表面应命,实则阳奉阴违。
刘泽清距京城咫尺,却带兵南逃。左良玉十多万大军远在南方袖手旁观。只有唐通带八千兵马抵达北京,崇祯大喜,命其守卫居庸关。李自成军一至,唐通及监军太监杜之秩迅速投降。
尽管吴三桂被称作反复无常的小人,但在崇祯召集的勤王军中,他是唯一真正执行命令,奔赴北京的将领。其余文官武将不是投降就是逃跑。
---
这样几个片段清晰地展示了明朝灭亡的种种迹象:领导无能、军心涣散、内部腐败、权臣争斗与民心离散。明朝灭亡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积累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