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曹操在《述志令》中曾写道:“那时的我,最大的愿望便是成为西征将军,外敌入侵时能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保一方百姓安宁。”回望历史,许多“开国皇帝”的理想,起初并非征战四方、问鼎天下的壮志豪情。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中,始终强调“忠君爱国,死而后已”,教育百姓要忠诚于国家与皇帝。然而,尽管如此,再辉煌的朝代最终也会走向衰亡。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原本心怀报国理想的青年英雄,最终走向了推翻旧有王朝的道路呢?这其中的艰难与无奈,真的是“野心”和“欲望”能够一笔勾销的吗?不妨看看大清朝最后一位“准状元”,他是如何在多重波折中蜕变为革命者,并最终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
谭延闿,1880年出生于晚清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谭钟麟,身为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即便是清朝的帝师翁同龢见到谭钟麟时,也忍不住赞美他:“令郎伟器非凡,笔力可扛鼎。”从小,谭延闿便在书香门第中成长,5岁入私塾,11岁开始学制义学,13岁便中了秀才,22岁考中举人,24岁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以第一名贡士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科举中的佼佼者。
1904年,谭延闿正准备参加殿试,认为自己会轻松获得状元的头衔。他不仅字迹优美,诗文造诣也极深,自信状元定是囊中之物。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仅仅瞥了一眼他的名字,便将他从状元的候选人中踢了出来,最终给予他二甲第三十五名的成绩,并赐予进士出身的名号。谭延闿被调入翰林院,授予编修职务,随后返回湖南从事教育工作。这样的处理让他不禁疑惑,难道自己或父亲的家族得罪了慈禧?后来他才发现,慈禧忌讳的并非谭家,而是谭延闿与当时风头无两的谭嗣同同姓、同出湖南。慈禧显然对这些潜在的变革者充满了警惕,担心他们与谭嗣同的“变法精髓”有所联系。
这番“错失”的安排,虽然当时让谭延闿颇为沮丧,但回过头来看,这反倒成了他未来“转折”的契机。也许正是这种看似不公的待遇,激发了他日后的反思与行动。那时,虽为一名“未得状元”的进士,但谭延闿从未满足于“打工仔”的天花板,最终选择走上了变革之路。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般,或许这就是他的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谭延闿逐渐看清了大清王朝的腐朽,尤其是在1906年,慈禧发动“丁未政潮”,试图平息北洋军阀的气焰。谭延闿响应了这场运动,成为立宪派的代表,并担任了湖南省“谘议局”议长。然而,改革的效果微乎其微,不久后慈禧去世,清政府的改革并未挽回王朝的衰败。这个过程让谭延闿清晰地意识到,清朝的衰落已经不可逆转,他的赤子之心逐渐被冰冷的现实侵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南同盟会一举占领湖南,革命党与立宪派联合。时任湖南督都的焦达峰被暗杀,紧接着谭延闿被推举为新任督都,自封为湖南陆军总司令。1912年,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正式任命谭延闿为湖南督都。随后,谭延闿积极参与了多次政治运动,并在1913年发表了著名的“讨袁檄文”,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谭延闿再度参与护国运动,坚定地支持共和制。
到了1922年,谭延闿投身国民党,加入了孙中山的革命阵营。正值孙中山事业低谷,谭延闿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孙中山的信心。谭延闿也因此获得了重用,成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政治委员,并亲自监督了黄埔军校的建立。他被任命为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能力。甚至在个人生活上,孙中山为他介绍了自己的妹妹宋美龄,但谭延闿以丧妻之痛为由婉拒了这桩婚事。
1928年,孙中山去世后,谭延闿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但他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便主动让位于蒋介石。由于与蒋介石的深厚交情,蒋介石任命他为行政院院长,且在其他政府职务中给与了很大的权力。然而,尽管身处高位,谭延闿选择将自己的生活重心转向了书法和艺术,他的书法造诣极高,乃当时“湖湘三公子”之一。
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病逝,享年47岁。他临终时交代了后事,特意托蒋介石为女儿谭祥牵线,最终将其嫁给了台湾地区副领导人陈诚。这位清朝的“准状元郎”,经历了从被慈禧忽视的命运到成为民国政府的重要人物的跌宕起伏,他最终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心中的革命理想。
从谭延闿的人生经历来看,尽管出生于官宦世家,且受过深厚的传统教育,但他对于封建思想的腐朽和愚昧深恶痛绝。正因如此,他在父亲深受传统束缚的环境中,反而培养出了强烈的革命意识。谭延闿投身国民党的决定,既是个人理想的体现,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彻底告别。
值得一提的是,谭延闿并非典型的“父子传承”的继承者。他的父亲谭钟麟曾是典型的“守旧派”,反对一切变革,甚至在1895年残酷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然而,作为儿子的谭延闿,显然继承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理念。母亲在他生命中的影响也深远,虽然出身低微,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他走向变革的动力。
最终,谭延闿的努力和决心成就了他的一生。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文化上也享有盛名。他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对理想、爱情、孝顺和公义的忠诚,成为清末最后一位被“耽误”的状元郎,最后在民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