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陶峙岳将军是决定新疆起义成败的关键人物之一。
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接近尾声,陶峙岳悄然与进步将领刘孟纯、刘泽荣,以及我军代表屈武等人展开了秘密的起义策划。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南京方面似乎察觉到了某些异常,迅速对陶峙岳采取了行动。据起义后回忆,当时南京突然发出命令,要求陶峙岳只保留一个旅驻扎新疆防务,其余部队必须撤离并前往关内参战。这一命令迅速得到了新疆驻军中的一些顽固军官的响应,尤其是骑五军军长马呈祥、军统特务罗恕人等人,他们积极支持这一决定。
更糟糕的是,长期割据青海、甘肃的马步芳也参与其中,命令调动骑一师前往青海。而湘鄂边区的绥靖司令宋希濂更是火上加油,要求调动大批蒋军中下级军官入关参战。在这种错综复杂、四面楚歌的局面下,如果起义的准备出现任何差错,后果可想而知。
面对这种局面,陶峙岳冷静下来,决定采取暂时的缓兵之计。他首先提出要求南京和广州提供800万银元,以便支付军队薪饷和起义所需的开支。但广州方面仅支付了100万银元,其中20万被马步芳直接扣下,剩余的60万只能勉强维持7到8个月的军饷。随着西安、兰州的解放,陶峙岳的军队内部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尤其是主张进关参战的军统特务旅长罗恕人,他不仅布置了大量潜伏特务,还威胁要火烧迪化城,企图煽动军队哗变。
更为复杂的是,马呈祥、叶成等人开始怀疑陶峙岳的忠诚,他们认为陶峙岳犹豫不决的原因是受到了刘孟纯、屈武等人影响。于是,他们决定先秘密逮捕这三位进步将领,再强行带领部队入关。这一决定,使得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在这种紧急关头,叶成师长主动找到陶峙岳,向他汇报了这一计划,局面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叶师长一见面便坚定地说:“你平时对人有情,但最近似乎对罗、马两位完全没有感情,这一定是刘孟纯、屈武和刘泽荣搞的鬼。我们已经决定,先扣捕他们,然后直接带部队进关。”听完这些话后,陶峙岳迅速回应:“我从来没有反对你们进关,但你们要考虑后果。如果真把他们扣了,如何圆场?如何向大家交代?”这番话让叶成感到深思熟虑,陶峙岳通过理智的分析暂时平息了叶成的激动情绪。
不久,陶峙岳找到罗恕人和马呈祥,单独与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在交谈中,陶峙岳不仅没有反对进关的计划,反而主动表示愿意为他们筹集车辆、汽油和现金。但他明确指出,军政人员总数不少于十万人,如何安置这些人?如果不妥善处置,怎么收场?陶峙岳的话打消了他们的疑虑,让他们对扣捕刘孟纯等人的计划产生了疑虑,最终放弃了这一危险的行动。这一转变为新疆起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直到起义的关键时刻。
然而,1949年9月22日,突如其来的风云变化打破了即将爆发的起义节奏。胡宗南,这位有名的“西北王”,突然发来电报,对陶峙岳等人提出强硬的要求。他在给陶峙岳的电报中写道:“听说你已经带领新疆部队投降敌军,真是太糊涂了!具体情况如何?应立即来电告知。”而对于马呈祥、叶成和罗恕人,他则命令他们:“迅速肃清迪化城的变节分子,并将部队撤往南疆,今后会有支援。”
陶峙岳回忆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劝说,尤其是在马步芳惊慌失措逃往香港后,他悄悄从马步芳那里收回了属于骑一师的5万银元。这使得马呈祥等人不满,而通过警察局长刘汉东,马呈祥向陶峙岳表达了交出部队的意图。尽管马呈祥并未被彻底说服,但胡宗南的电报却让叶成和罗恕人产生了犹豫。
陶峙岳毫不犹豫地给胡宗南回复:“我留在新疆,是因为现在部队既无法作战,也无法行动,我无其他意图,只是不能对这庞大的部队置之不理。”为了避免局势复杂化,陶峙岳决定亲自去找马呈祥、叶成、罗恕人,进一步劝说他们。在面对三位将领时,陶峙岳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若决定离开,就不要犹豫,事情已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他还将复电给他们看,并承诺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最终,三人接受了陶峙岳的劝导,决定交出部队,前往南疆,并办理相关手续。
经过长达数月的谈判和调解,陶峙岳成功解决了起义前的最大障碍。1949年9月24日,马呈祥、罗恕人和刘孟纯等人带着家属及部分特务离开了迪化城,第二天,叶成也悄然离开了驻地。随着这些人的离开,9月25日,新疆起义的通电终于发出,消息传遍全疆。当地百姓和数万将士为之振奋,因他们知道,曾经困扰新疆的顽固势力和历史,终于要随着起义的成功而一去不复返。
这场起义不仅改变了新疆的命运,也为战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