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作为蜀汉的重要人物,他的身世注定了他必须承担起父亲未竟的责任。姜维,这位由诸葛亮亲自提拔的蜀汉名将,一直忠实地继承父亲的遗志,致力于北伐魏国。从诸葛亮与姜维的关系来看,两人应该有着深厚的默契和信任,但《元和郡县志》中的记载却揭示了一个让人困惑的事实:在诸葛瞻为国捐躯的时刻,他明确表示自己有三大罪过——“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他认为自己有罪不可原谅,因此不配回到成都。
这番话看似直白,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矛盾:姜维虽然是蜀汉的名将,深得诸葛亮器重,按理说与诸葛瞻的关系应当亲近无间,但诸葛瞻却将姜维视为蜀国灭亡的一个关键原因。这一观点引发了许多历史学者的疑问,姜维究竟为何被诸葛瞻归咎于国破之因?
事实上,许多史料中都对姜维在北伐过程中对蜀国的消耗提出了批评,包括《三国志》和《华阳国志》这些权威文献。陈寿在《三国志》中曾严厉批评姜维,认为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但屡扰国事,未能周全,最终致使蜀国崩溃。”他引用《老子》中的话,暗指姜维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能在战事与经济之间取得平衡,反而因频繁北伐而让国家陷入困境。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也给出了类似评价,认为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怨四起,家国亦因此而丧”。这些史料的普遍意见是,姜维虽然忠诚,但由于过度依赖军事力量,他未能维持国家的经济平稳,最终加速了蜀国的衰败。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政权暂时交由蒋琬和费祎执掌。这一时期,蜀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繁荣,因为这两位辅臣更注重经济建设与民生安定。然而,当他们相继去世后,姜维重新掌控大权,却始终坚持武力北伐,结果不仅未能收获实际成果,还造成了蜀国国力的严重衰退。此时,刘禅终于意识到姜维的战略失误,决定停止北伐,从而使得蜀国得以暂时喘息。
然而,诸葛瞻在刘禅弃用姜维之后,迅速改变了立场。最初他曾全力支持姜维北伐,并在姜维的奏折上署名赞同。但当刘禅改变了态度,停止了北伐后,诸葛瞻也紧随其后,开始对姜维的北伐进行弹劾。这一变化似乎并非出于对姜维军事失败的深刻反思,而更多的是出于对当权者立场的投机和趋炎附势。在他弹劾姜维时,身边的宦官黄皓依然执政,但诸葛瞻却没有勇气公开指责黄皓的腐败,因为黄皓此时正深得刘禅的宠信。可以说,诸葛瞻的政治立场极其灵活,完全是在根据权力的风向来调整自己的态度,而非出于真正的治国理政考量。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诸葛瞻与其父诸葛亮相比,差距不仅仅在政治能力上,更在于个人品质和气节。诸葛亮一生以忠诚与智谋为国,而诸葛瞻则显得更多地依赖父亲的名声,难以独立担起国家重任。事实上,诸葛瞻自幼便被巴蜀人民寄予厚望,他聪慧过人,记忆力惊人,书法和绘画皆有极高造诣。但过于顺利的成长环境让他没有经历过实质性的挫折,也没有被挑战过自己的能力。这使得他在仕途上逐渐膨胀自信,却缺乏对复杂局面的深刻理解和应对。
在诸葛瞻的治理下,蜀国的军事行动常常超出其承受能力。诸葛瞻不仅支持姜维北伐,也在自身带领军队时犯下类似错误。比如,他在面对魏国名将邓艾的进攻时,忽视了黄崇的建议,未能抢占有利地势,最终在涪县遭遇惨败。此时,邓艾以少胜多,迅速攻占蜀国的重要战略位置,导致蜀国的防线全面崩溃。最终,诸葛瞻在绵竹关死守,英勇战死,虽然他未选择投降,但这场败战却为蜀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诸葛瞻的过度自信与错误决策,让他无法成为蜀汉的中兴之臣,反而成为蜀国灭亡的催化剂。虽然他有着诸葛亮的血脉和天赋,但由于过度依赖父亲的名声,反而未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政治智慧。蜀汉的失败,并非单纯因为姜维或黄皓的错误,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失误积累而成,而其中,诸葛瞻的失误不可忽视。最终,虽然他死守绵竹,未曾投降,但他的失败为刘禅的投降埋下了伏笔。
如果诸葛瞻能在早年经历更多的磨砺,或许他会是一位能够振兴蜀汉的杰出人物,但正因早年顺风顺水,他错失了成长的机会,最终未能承担起父亲留下的责任,成为了蜀汉灭亡的一部分根源。而《元和郡县志》中的记载恰恰指出了蜀汉败亡的三大原因——黄皓误国,姜维穷兵黩武,以及诸葛瞻在绵竹的失败,这三者共同促成了蜀汉的最终覆灭。
尽管如此,诸葛瞻仍然展示出了忠诚与勇气,死守家国,未曾屈膝投降,这份气节依然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