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5日,陕西。
39岁的杨得志将军在手里紧握着一份绝密电报,他的眼神在电报上来回扫视,当看到“毛泽东”三个字时,立刻意识到这封电报的分量非同寻常。这位历经战火、屡立战功的解放军将领深知,接下来的任务注定是一项重大使命。
他迅速放下电报,召集部下开会。很快,一支庞大的解放军队伍从西安出发,前往山东的兖州一带。这支队伍,正是后来闻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杨得志被任命为兵团司令员。事实上,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指示,战士们已经能从部队的调动中猜测到中央的意图——他们将要奔赴朝鲜战场。
出发后的急行军十分艰苦,但19兵团还是按时抵达了山东。在这里,杨得志和政委李志民安排部队休整,调整状态,等待来自中央的进一步指示。不久后,中央军委发来通知,要求杨得志和李志民赶赴中南海会面。两位将军再度踏上征途,前往北京。在离开前,他们向部下交代:“你们先安心休整,我们回来后再做安排。”
到达中南海后,迎接他们的是朱德。年逾六十的朱老总,身体明显不如往日,但见到杨得志和李志民时,依然热情满满,紧紧握住他们的手,显得格外兴奋。朱德一贯言简意赅,不爱多言,见面后没有寒暄,而是直入正题,告诉两位将军两个关键信息:
首先,朱德提到彭德怀已带领部队进入朝鲜,虽然战斗很艰难,但效果尚可。这一点,杨得志和李志民心中已经明了,因为这些天来,他们时刻关注着前线的战况。
接着,朱德讲了另一件事:“老彭点名要求你们19兵团参战,他从来不轻易向中央提出要求,但这次他特别提到了你们19兵团。所以,主席和恩来同志让我找你们谈谈。”
说到这里,朱德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 这句话意味深长,提醒他们作为兵团司令,必须时刻准备着,不能掉以轻心。
两位将军这才明白,朱德是代表中央来与他们沟通。接着,朱德走到墙上的朝鲜地图前,询问他们是否有任何问题需要中央解决。杨得志沉默了一会儿,代表兵团向中央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总司令能亲自去山东,走一走,看看我们兵团的状况。”这是杨得志唯一的要求,除此之外,再无他求。
朱德深知无法拒绝这个请求,便略微交代几句,示意杨得志和李志民先回山东,继续指挥部队。
很多人或许会有疑问:为什么杨得志会提出这样一个请求?而朱德,身为60多岁的总司令,何以亲自到山东走一趟?
这其中,隐藏着一些深刻的背景。对于当时的解放军而言,朝鲜战争爆发前,很多部队已经进入了战后的恢复期。全国范围内的战斗已经不多,许多战士没有再前往前线,而是参与地方建设,有的甚至参加了农业生产。部队在政策上也有复员计划,很多战士希望能回家过上安稳的生活。可就在这种情形下,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所有计划。
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一方面要考虑全面恢复经济,另一方面要重新审视解放台湾的计划。对于普通的战士而言,他们也要再次告别亲人,进入全新的战斗。
对于毛主席而言,作出是否派兵入朝的决定极为艰难。10月1日到10月18日的18天里,他几乎夜不能寐。毛主席清楚,美国已经开始威胁,东北空域频频遭到侵扰。美国的核威胁始终存在,而中国的核力量几乎为零。毛主席对此有过深刻的思考,他曾在战前说过:“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紧跟着你,最终打败你。”
尽管如此,毛主席依然知道,美国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差距悬殊。美国的钢铁产量和工业总产值远超中国,武器装备的差距也不言而喻。对中央来说,必须从更宏观的层面考虑,权衡选择。而对普通士兵而言,他们面对的同样是艰难的挑战。
此时,谁能鼓舞这些士兵的士气?杨得志想到了朱德。
朱德的威信在部队中是无与伦比的。开国上将萧克曾回忆道:“朱德在部队中的威信几乎是神秘般的,大家都对他充满信仰。”朱德是“红军之父”,是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曾带领一支支队伍渡过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无数次在战斗中,朱德的命令带领部队挺过难关,尤其是在南昌起义时,他曾率部留守,为主力部队掩护。那时,他坚定的态度和果敢的领导风范深深感染了杨得志,后者在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多次跟随朱德作战。杨得志对朱德的了解,不仅仅是通过旁人之口,而是通过亲身经历。
朱德给杨得志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年里,杨得志从未忘记朱德给予的教诲和榜样。
因此,当杨得志向中央提出请求时,他心里早已清楚:如果朱德能亲自到山东一趟,必定能为自己和部队注入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朱德的到来,必定能让士气大增。
1950年12月,朱德亲自来到了山东。那时,寒冷的冬季已经笼罩着这片土地,但朱德的到来,却让这里变得不同寻常。为了体验和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朱德毫不顾忌困难,宁愿与战士们同住简陋的四合院里。尽管条件艰苦,杨得志仍然坚持要为朱德提供最好的安排,但朱德总是笑着拒绝了。
他甚至要求亲自走访各个驻地,了解部队的状况。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士兵。几天后的12月19日,19兵团举行了一次大会。原本仅限团级干部参加的会议,因朱德的到来,变得异常拥挤。那些平时无法见到总司令的士兵们纷纷挤到最前排,甚至站上了小板凳上。
面对这样的场面,杨得志有些不好意思,而朱德却笑着说道:“不少同志大概不知道朱德长啥样,我下去走一圈,让大家都认识认识!”
就这样,朱德从主席台下来了,和士兵们亲切交流,激励大家的士气。他不仅让士兵们看到了自己,也让他们感受到战斗的决心和力量。
朱德的这次到来,成为了19兵团军史上的重要一幕。几个月后,1951年2月,19兵团正式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朝鲜战争。在这场历时三年的战斗中,杨得志的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他本人也因表现出色,升任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
多年后,杨得志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总是提到朱德给予的精神力量和鼓舞。他深知,正是朱老总的到来,才让部队在最困难的时刻焕发了新的斗志。
在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继续和朱德保持着深厚的联系。无论何时,朱德总是关心着杨得志的工作与生活。直到1976年,杨得志得知朱德病重,特意赶到医院探望。那时,朱德已是90岁高龄,但仍坚持亲自送别杨得志。这一别,成了两人最后的告别。
朱德于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