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战争从未缺少失败者。秉承“成王败寇”的观念,有人宁死不屈,有人却选择了忍辱求全,投降敌人。许多人轻视投降者,但历史上连三国名将吕布都曾向曹操低头。只是,吕布的命运并不由自己掌控。那场白门楼上的乞降戏码中,曹操为何不直接决断,反而去征求刘备的意见?
当年,曹操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瞬间改变了全国的权力格局,各地军阀纷纷成为对立势力。自然,刘备和吕布也不例外。为稳固自己刚刚抢占的地盘,曹操率先瞄准了盘踞在徐州附近、兵力强悍的吕布。
吕布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面对曹操和刘备的联合进攻,他知道必须除掉这个威胁。尽管对方联手,他仍选择正面应战,誓死捍卫自己的地盘。
然而,谋士陈宫却极力劝阻他忍耐,认为这是个陷阱,暂时退让保存实力,待机而动更为明智。可习惯了徐州安逸生活的吕布,性子刚烈,根本无法忍受屈辱,于是执意出兵应战。
战事初期,吕布凭借先发优势取得一定胜利,但曹操和刘备迅速调整策略,将下邳城团团包围。他们利用泗水、沂水掘渠引水水攻,水势凶猛,让守城的吕布疲于抵抗,最终被迫投降。
刚入敌营,吕布便被五花大绑。成王败寇,曹操早与谋士商议如何处置这位勇猛却心怀不轨的俘虏。谋士们一边倒主张杀掉他,因为吕布虽勇,却无忠诚之心。曹操对他曾多次交锋,虽胜犹伤,谋士们都对他的危险心存警惕,没有人反对处决。
曹操起初也打算采纳谋士们的建议,毕竟这些智囊能从全局看问题。谋士们恨吕布入骨,连放他松绑的请求都断然拒绝,由此可见他们杀吕布的决心多么坚定。
但当曹操亲眼见到这败将哀求的模样后,他内心的冷酷开始动摇。对方似乎真有归顺之意,有利用价值。可这和谋士们的死硬态度背道而驰,令曹操左右为难,于是他决定先问问刘备的意见。
询问刘备,表面看似犹豫不决,实则更像是试探,同时也是为了拉拢这位曾经交手的劲敌。毕竟虽然联手对付吕布,但两人心中都清楚,这联盟是出于无奈,不是完全信任。
双方多次交锋,汉军损失惨重,没占太多便宜。曹操忍让对方,旨在消磨对方锐气,同时给自己喘息机会。此战决定两人合力攻打吕布,曹操心里明白,这既是联盟,也是试探。
乱世之中,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其仁义形象深入人心。曹操若能借机获得刘备支持,不仅能打消谋士们的疑虑,还能收获一位英勇将领,更能检验这盟友的真心。
同时,这也有助于稳固双方关系。汉军口碑不错,曹操担心若刘备日后壮大反而会成为自己的威胁。此举一来稳住盟友,二来试探未来可能的变数。
更何况吕布曾在战斗中救过刘备家人性命,若非吕布先行夺取徐州险些让刘备无家可归,刘备也不会这么为难。此事令刘备进退维谷。
从战力上看,吕布极具实力,留下日后必成猛将,刘备心中非常惜才。如果就此处死,仁义形象将受损。
但曹操考虑到吕布曾背叛自己,猜测对方这次投降不过是试探,心存疑虑。生性多疑的曹操担心日后自己反遭暗算,权衡之后决定斩杀吕布。
若放过吕布,考虑二人过往复杂关系,担忧对方影响自己统治安全,曹操选择早除后患。
曹操预料刘备必然主张杀戮,把决定权交给刘备,也是在拆毁对方仁义形象,减轻自己后顾之忧。同时,这能让刘备感受到对自己的依赖,稳固双方关系,利于未来合作。
毕竟吕布英勇多年,在人们心中威名赫赫,若能争取到他,曹操未来称霸更顺利。眼下实力相当的也就刘备,强强联手是最快捷的权力争夺途径。
但曹操仍然有所顾虑,毕竟吕布曾谋反、占据徐州,险些害他无家可归。投降之言难以尽信,他害怕未来遭遇变故,于是将抉择权交给刘备。
此前刘备和吕布多次交手,汉军未曾占过便宜。趁此机会顺水推舟,让刘备替自己报仇,也能加深两人友谊。
除此之外,曹操更想借机拉拢实力派势力。身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他深知诸侯心怀不满。若能与汉军搞好关系,或许能更好掌控局势。
汉军作为大势力,联合后诸侯即使心有不甘,行动上也只能听命,这从战略高度巩固了曹操的统治。
这招很聪明,不仅测试了盟友忠诚,还巩固了两人关系。虽然失去了一位可能的英才,但曹操更看重消除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隐患,保障自身安全。
得到了汉军的支持,未来征战会更加顺畅。虽然汉军在曹操眼中只是棋子,但相比吕布,刘备更有用处,牺牲吕布,是值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