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把江山丢了的人,居然能翻回来重新坐上龙椅,这在明朝可是头一遭。
朱祁镇被俘后好不容易回京,却干了件让后人都想不明白的事——他竟然杀了救过自己命的于谦。
可是三年后,一位大臣却说:“皇上,您可真是被骗惨了!”到底是谁在背后动了手脚?朱祁镇又是怎么一步步把自己推上这条绝路的?
任性出征丢掉江山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的政治生活可以说是大起大落。
公元1449年,这位年轻的皇帝脑子一热,决定亲自带兵去打瓦剌。
当时瓦剌首领也先多次侵扰边境,朱祁镇听信了太监王振的谗言,认为自己亲征肯定能打个大胜仗。
实际上朝中很多有经验的老臣都劝他别去,太师张辅甚至直接跪在宫门外苦苦相劝,可朱祁镇就是不听。
这支浩浩荡荡的军队号称有50万人,实际上很多都是仓促征调的农民,根本没什么战斗力。
而且行军路线都是王振这个太监定的,军队走到哪里,老百姓就遭殃到哪里,沿途抢粮抢食,民不聊生。
到了土木堡,也先设下埋伏,朱祁镇率领的明军就像进了一个巨大的口袋阵,被瓦剌军队团团围住。
战斗异常惨烈,明军毫无还手之力,不是被杀就是被俘。
大臣们拼命保护皇帝撤退,结果半路遇到瓦剌伏兵,朱祁镇被活捉了。
这一战,明朝的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朝廷众多重臣战死,堪称明朝历史上最惨烈的军事败仗之一。
朱祁镇被俘后,瓦剌首领也先带着俘虏直奔北京城下,想用皇帝作为人质要挟明朝投降。
这可把北京城里的官员和百姓吓坏了,很多人主张把首都迁到南京去,反正皇帝都被抓了,北京守不住了。
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
就在北京几乎要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
这位平时不声不响的官员突然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和决断力。
于谦在朝堂上拍案而起:"迁都?那不等于把大明江山拱手相让吗?北京是祖宗基业所在,怎能轻言放弃!"
于谦紧急组织防御,把能调动的军队全部集中到北京城,修补城墙,准备军械,组织民兵。
他下令封闭城门,严禁任何人擅自出城,违者立斩。
同时,他还做了一个关键决定:立即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称为景泰帝。
这个决定非常高明。
一方面,有了新皇帝,朝廷就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朱祁镇在敌人手里也失去了要挟的价值。
也先原本想用朱祁镇作为人质,逼迫明朝投降,现在新皇帝都立了,他手上的牌就不好打了。
北京保卫战异常激烈。于谦亲自守在德胜门,日夜不离城墙,指挥军民抵抗瓦剌军队的进攻。
他穿着铁甲,手持长枪,和普通士兵一起战斗。
一次,瓦剌军队差点攻破城门,于谦冲到最前线,大声喊道:"敌人若攻破此门,我于谦愿为大明第一个死的大臣!"
这股气势感染了所有人,守城将士拼死抵抗,最终击退了瓦剌军队。
经过反复争夺,也先发现攻城无望,加上粮草不足,天气渐冷,最终决定撤兵。
北京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于谦也因此被誉为"再造大明"的功臣。
冤杀忠臣
朱祁镇被俘后在瓦剌过着屈辱的生活。
也先虽然没有虐待他,但毕竟是阶下囚,经常被迫参加瓦剌的各种宴会和活动,有时候还得给也先跪拜。
这对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羞辱。
在弟弟朱祁钰当了八年皇帝后,1457年,朱祁钰病重。
此时朝中有三个大臣看准时机,决定发动政变,把朱祁镇重新接回来当皇帝。
这三人是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他们都对景泰帝有不满,觉得自己没得到应有的重用和赏识。
他们策划了一场"夺门之变",带着兵马强行攻入皇宫,控制了朱祁钰,然后把朱祁镇接回北京,重新登上皇位。
这次政变来得突然,朝中大臣根本来不及反应,景泰帝也因病重无力抵抗,政变轻松成功。
复辟后的朱祁镇迅速清算当年拥立弟弟的大臣们。
他最恨的就是于谦,认为于谦当年拥立朱祁钰是不忠不义的行为。
徐有贞等人也趁机在朱祁镇耳边吹风,说于谦当年其实是想让他死在瓦剌,好扶持朱祁钰长期执政。
朱祁镇下令逮捕于谦,并编造了"谋逆"的罪名。审讯过程中,于谦始终保持着傲然的态度。
他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陛下被俘时,北京危在旦夕,我不得不拥立新君以稳定军心。若非如此,也许陛下回来时已经没有江山可坐了。"
这些话不但没有打动朱祁镇,反而激怒了他。
1457年,于谦被押赴刑场,在北京城的菜市口被处决。
临刑前,于谦面不改色,对行刑官说:"我于谦一生光明磊落,死不足惜。只求皇上以后能善待百姓,好好治理国家。"
三年后,真相大白
朱祁镇杀了于谦后,心里其实并不踏实。
毕竟于谦确实有保卫北京、稳定朝局的大功。但皇帝的自尊心和那些小人的唆使让他无法承认自己的错误。
直到三年后,一位叫李贤的大臣从瓦剌回来。
李贤是朱祁镇的亲信,也是当年被俘虏的一员,后来被派去瓦剌做使臣,经常在朱祁镇和瓦剌之间传递信息。
有一天,李贤单独求见朱祁镇,说有要事禀报。
朱祁镇让左右退下后,李贤跪下说:"皇上,臣有一件事不得不说。这些年来,臣在瓦剌期间,了解到很多当年的真相。皇上啊,您被骗惨了!"
李贤告诉朱祁镇,当年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实际上是最明智的选择。
如果不立新君,北京很可能守不住,明朝江山就会易主。
而且,正是因为立了新君,也先才无法用朱祁镇来要挟明朝,这反而保护了朱祁镇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李贤揭露了徐有贞、石亨等人的真面目。
他们发动"夺门之变",表面上是为了迎回朱祁镇,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他们利用朱祁镇对于谦的怨恨,诱导他杀害这位功臣,目的是铲除政敌,巩固自己的权势。
朱祁镇听完,面如死灰。他终于明白,自己不但错杀了一位忠臣,还背上了杀弟弟的骂名。
但一切都太晚了,于谦已经死去,他无法挽回。
这件事对朱祁镇的打击很大,据说他从此性情大变,经常独自一人坐在宫中发呆。
后来朝中有人为于谦平反,朱祁镇也没有反对,算是对这位功臣的一点补偿吧。
于谦的悲剧本质上是忠于国家与忠于皇帝之间的冲突。
在那个时代,一个臣子最大的德行应该是对皇帝的绝对忠诚,而于谦选择了对国家的忠诚。
就像他自己写的《石灰吟》所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历史终将给予每个人公正的评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明史·于谦传》、《明英宗实录》、《明代政治史研究》